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研究 > 正文
兩岸紅磚文化與保存
發布時間:2013-05-22 來源:閻亞寧

  二、閩南地區的紅磚與紅磚文化

  中國傳統中,“陶埏”的歷史出現甚早,由土器進化到陶器,是人類用火文明的一個重大成就,進一步將之發展為制磚技術,并在建筑上應用。中國傳統建筑用磚,磚在20世紀初以前,基本都是“青磚”,[5]但閩南一帶卻出現密度極高,品質甚佳的紅磚建筑,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頗為獨特。

  紅磚在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源流中較晚出現,且分布有著明顯地域性局限的特質。

  (一)紅磚分布區域與出現的分析

  傳統紅磚建筑在中國的分布,集中在閩南地區北起莆田、仙游(非閩南語系),南至詔安,由海岸線向西延伸平均約30公里的平原,也正是“閩南語”最為普遍的地區。

  福建省閩南語系的地區,包括了“福佬人(河洛人)”、“客家人(福佬客)”兩個主要民系,以及畬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客家和少數民族多分布在丘陵地帶,建筑以夯土、青磚為主要材料。沿海平原以“福佬人”為主,多用紅磚。莆田、興化、仙游等地雖不用閩南語,但其建筑亦多采用紅磚。本文所稱的紅磚建筑分布區域,和“閩南語系”的范圍并不相同。[6]

  (二)影響“磚色”質感的關鍵

  傳統燒窯所需工作空間極大,除窯體本身外,尚需生土堆置區、生胚制作區、胚體陰干區、燃料堆放區、成品放置區等,并要規劃適當的動線,供胚體入窯與成品出窯所需。

  形成閩南地區紅磚的特殊材料質感,基本上有四個關鍵因素:

  1.土質與制胚

  ①土制胚的主要原料是粘土,化學成分如下:

  化學成分 合理配比% 主演作用

  1.二氧化矽 55-70 加強制品強度

  2.三氧化二鋁 15-20 加強制品強度

  3.三氧化二鐵 4-10 著色劑

  4.氧化鈣 0-10 助溶劑

  5.氧化鎂 0-3 助溶劑

  6.氧化鈉(鉀) 少量 助溶劑

  7.有機物 3-15 不良物質應盡量降低含量

  磚胚中所含氧化鐵的比例對于磚的色澤影響很大,以氧化法燒制的磚,鐵呈高價的Fe2O3存在,成品為紅色;還原法中的鐵為低價的FeO或Fe3O4,成品為青灰色,顆粒太大的氧化物也可能在成品表面出現黑斑。此外氧化鈣在攝氏700度時將和鐵氧化物化合,會使紅色的表面轉黃或淺黃,氧化鎂若轉為MgSO4時會形成日后的白華,因此在選土時須特別注意土質并應盡量將顆粒研磨粉碎攪拌力求均勻。

  ②制胚黏土在燒制前,需經練土、制胚、修胚、掠胚等制程,期間操作工藝對磚的品質影響頗大。

  2.窯形

  傳統制磚的窯,依其性能可大體分為三類:

  ①歇式窯:圓窯、馬蹄窯、蒙頂(罐)窯、方窯、文化窯等。

  ②半連續窯:又稱目字窯、爬山窯等,以燒制生活用器物為主。

  ③連續窯:赫夫曼(Hoffmann)窯(八卦窯)、隧道窯等。

  閩南紅磚在泉州一帶(特別在晉江)多采用罐窯,左右各三支煙囪不等,漳州和臺灣地區則多用文化窯,在尾端有一至三支煙囪。兩種窯都屬火力最有效率的倒焰式窯。

  3.裝窯與攻燒材料

  閩南紅磚的表面常出現煙炙的黯黑色紋路,在匠人巧妙運用下,在組砌后形成色彩變化豐富的墻面,造成紋路的主要原因為裝窯疊胚采用“直斜條碼法”。碼,意指疊砌,“直斜條”為第一層直排的磚胚上,第二層斜角排列,第三層再斜向錯開。此種疊法可以使燒磚時的火路在間隙間通行順暢,溫度平均。每層磚未被上層壓覆的表面,在燒制過程中,會蒙上主要燃料“馬尾松”的灰燼,并在持續攻燒中深深地烙在磚上形成紋路,形成閩南紅磚的主要符碼。

  4.燒制方式

  中國傳統青磚都必須經過加水飲窯,采用還原法制成。閩南丘陵地帶的非紅磚地區采用此種方法多僅用于燒制屋瓦和生土墻配合,技術需求低,甚少作青磚。相對的燒制紅磚的窯均為空氣冷卻的氧化法制程。一座窯內包括磚、瓦、尺磚、花磚等不同材料。其制胚、裝胚技術,與燒制過程的控制,遠較同區域的青磚復雜。

  (三)紅磚文化

  以紅磚作為主要材料的建筑,年代并不太久,以留存的遺物為證,最早雖可推至約明末葉前后,至今約四百余年,然而實際出現的時間可能更早。[7]紅磚建筑特征與形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外來文化的影響

  中國燒制青磚,有工藝水準極高的制品,也有一般民間以土窯制成的簡易作法,但基本上都包含著關鍵的“飲窯”制程,取得以還原法制成的磚。

  氧化法制程的紅磚在近代以八卦窯(德國赫夫曼窯 Hoffmann kiln)或更現代的隧道窯、瓦斯窯、電窯等制成,其品質依據制程各個環節的工藝程序和燒制時間而定。

  傳統閩南紅磚,由現存的建筑構件觀察,基本上都維持著相當高的制作水準。無論尺寸、線條、面層光澤以及敲擊密度等,由早期至今數百年間都能維持品質的均齊度。因此此種技藝,在閩南地區似乎并沒有一般技術發展的草創、試煉、修正、成熟等過程,幾乎可以確認紅磚一開始在閩南地區出現,燒制工藝就已相當成熟,也說明這種技藝是由境外移入的可能性。

  2.以泉州為中心的地理考量

  相較于首邑的福州,和開發較晚的漳州,泉州擁有良好的港岸、河道以及較深的腹地——“晉江平原”,在地理區位上有優勢。泉州于唐代即有海外貿易,宋代設市舶司以來,一直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主要口岸,外來文化于此移入,自是合理。

  另一方面,因距離省城福州較遠,受官方規制相對較少,對于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使用,也就靈活許多。

  3.移入的可能時間

  紅磚技藝在世界上出現并成熟,首推古羅馬,在中亞的古波斯,也有采氧化法燒制面磚(Tile)的技藝,兩個文化圈里紅磚技術持續發展并使用至今。

  紅磚移入閩南,很可能在下列三個時間:

  ①宋元時期

  藉設市舶司開商貿易影響,由西方引入,主要來源很可能為中亞的阿拉伯地區。

  ②鄭和下西洋時期

  六百年前鄭和承明成祖之令七下西洋,雖自南京啟航,福州修整,但有頗多船工為福建裔,航海過程中吸收西方文化技藝移入亦有可能。

  ③17世紀大航海時期

  歐洲各國在17世紀大航海時期紛紛東來,尋找新的殖民地與商機;華籍海上商團移民,亦有頗多和外人接觸的經驗。英、荷、葡、西等國都是普遍使用紅磚的國家,此種技藝藉由直接或間接的移入,是一種相當可能的情況。

  ④小結

  綜上,我們可以得到一種合理的推論,亦即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因著地理環境和政治優勢的條件,成為中國早期對外開放的主要口岸,并在宋元之際即已大量接觸西方文化。紅磚是西方早已成熟且大量使用的技藝,隨著商貿關系的密切接觸,傳入了較為開放且統制相對較小的泉州。時間以17世紀大航海時期前后最為可能。

  紅磚建筑的區域和“閩南語”的核心區基本重疊,呈現的除了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之外,更反映了閩南地區人民在傳統文化中更為開放、積極、具冒險性格,以及勇于接受新知的文化特質。

[責任編輯:潘瀟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