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發布時間:2013-05-23 來源:泉州海交史研究
北宋泉州的醫藥研究,十分活躍。生于北宋死于南宋的泉州惠安人莊綽,字季裕,以《雞肋編》(一部類似沈括《夢溪筆談》之書)而名世。他同時也是醫藥家。《宋史》藝文志載他著有《本草節要》(今佚)、《膏*穴炙法》二卷宗(尚存),《脈法要略》(今佚)等書。
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集驗背疽方》一卷,宋李迅著,迅字嗣立,泉州人。官大于是評事,以醫著名。此書見于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所集凡五十三條,其議論詳盡曲當。"可知李迅是泉州當時致力醫藥的人。
北宋時期,廣西桂林也視為蠻煙瘴雨之區,濕熱的氣候較閩南瀕海更湛。北方人最怕濕熱,而南方的泉州人到廣西也怕濕熱,怎樣消除濕熱以適應當地的氣候,此一問題十分重要。現存于桂林市南溪山刻仙巖,有一方晉江人呂渭刻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摩崖石刻,刻了一貼法瘴的藥方《養方湯方》。碑高0.5米,寬0.65米,楷書。本文每字徑0.02米,注文每字徑0.01米,共195字。包括藥名,份量,制法,服法及療效。是泉州人呂謂為了向當地推廣避免染嵐瘴之病而刻石以垂永久的。今錄全文于下:"按《廣南攝生論》載《養氣湯方》:附子,圓實者,去盡黑皮,微炒,秤四兩。甘草,炙秤一兩。*黃。湯洗,浸一宿。用水淘去灰,以盡為度,焙干,秤二兩。右三味同搗羅成細未,每服一大錢,入鹽點,空心服。皇祐,至和間(1049--1057年),劉君錫以事竄嶺南,至桂州遇劉仲遠先生,口授此方,仲遠是時已百余歲。君錫服此湯,間關嶺表數年,竟免瘴嵐之患。后返襄陽,壽至九旬。嘗云:聞之仲秋曰,凌晨盥櫛訖,未得議飲食,且先服此湯,可保一日無事。旦旦如此,即終身無疾病。宣和平年上日,朝請郎提舉廣南西路常平等事晉江呂謂記。"據此可知北宋的泉州人已積累了不少的祛瘴免疫經驗。吳真人應是這方面的專家。閩南人如果沒有除瘴保健的醫藥常識,就不可能飄洋過海,遠至熱帶多雨之區謀生。也不可能渡海至臺灣開辟荊榛了。
近閱《泉州晚報》載晉江東石鎮井林村,發現一處火葬墓,內有磚銘。記述死者是一個道教徒在東石南山采藥修煉,卒葬于此。骨罐內并有墨書:"羽音翁許廿三郎,辛未(北寧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生。一百三十三歲。嘉定十五年(1222年)四月廿八葬。""羽音婆葉十五娘。癸酉(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生。一百三十歲。嘉定壬午(1222年)四月廿八葬"等字樣。由此可知宋代有泉州人采藥,修煉鋼,夫婦并享一百多歲的高壽,突破"百年偕者"的記錄,這是宋代泉州良好的醫藥環境及道教發達的實物證據。
早在五代時,南安人楊樵,乾隆《泉州府志》卷65稱其:"精岐黃術,閩王審知夫人病瘡。召治之。不面診,線察焉。初系線于木,曰木也,復系線于犬,曰犬也。最后系瘡。炙之立愈。"這個醫生似乎很有技術。另外南宋泉州還出了一個名醫叫圓通大智禪師,僧名文宥。此僧不為人所知,連地方志也沒記載。為說明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特從有關史料作如下鉤沉,南宋賈似道《悅生隨抄》載:"溫陵醫僧圓通大智禪師文宥,善脈。晚年不按脈,望而知之。及臨終五七年,隔垣而知之。"南宋鄱陽洪邁《野外類稿》卷下載:"前年與德粲同之溫陵,謁大智禪師醫作四小詩送之。其詩有"清源老醫師,砭炙出投杖。''誰為苦疾癢,搔按不容擬。"等句,推想這一醫僧還會按摩針炙的。世傳吳真人能牽線診脈,而楊樵及大智禪師也都會望氣牽線診脈,看來他們的醫術都很高妙。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