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閩南建筑 > 正文
堆剪 閩南古建筑屋頂的韻味點綴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

  【歷史淵源】

  五顏六色的花、燕尾脊、琉璃茼瓦、雙龍戲球、鳳展翅、雙龍拜塔……這些與眾不同、獨具風格的堆剪工藝,將泉州閩南古建筑屋頂上的景致,建造得栩栩如生、玲瓏精美。

  2012年11月,“堆剪”工藝的傳承人呂文金申報的“閩南傳統建筑(文金堆剪)營造技藝”成功入選泉州臺商投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呂文金介紹,閩南古建筑堆剪民間技藝是一種發源于泉州的獨具特色的古建筑手工技藝,始于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筑手工技藝的主流。一直以來,堆剪技藝傳播于閩南文化圈的泉州、廈門、漳州、臺灣及東南亞等地區。

  □早報記者 朱淇齊 戴曉暉 文/圖

  祖傳技藝的家族淵源

  今年43歲的呂文金出生于泉州堆剪世家,他從事這一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可稱得上是業內的老師傅。

  說起這門祖傳技藝的家族淵源。呂文金告訴記者,他的爸爸,爺爺,爺爺的爺爺,都是干這行的。而這門祖傳的手藝,具體可追溯到哪一輩,他也不是很清楚。只是聽祖父說過,這是他太爺爺呂春成傳下來的。

  為了繼承祖傳的手藝,中學畢業的呂文金即跟隨祖父學藝。他跟著祖父到過很多地方實踐學習,祖父去世后,他又跟著當地一些手藝較好的堆剪師傅繼續學習,學成后就正式開始從事堆剪工作。“我先是跟著祖父學了兩三年,然后又跟隨附近村莊的師傅做工三四年。”呂文金回憶說,他從師傅那學到了堆剪技藝的許多知識和經驗。因為從小愛好美術,他一接觸到堆剪工藝后,便一頭扎在了堆剪工藝中。隨著技藝的增長,從施工到整體設計,他的業務已從家鄉做到省外再到東南亞。

  如今,呂文金已是知名的大師傅,還相繼傳授了一二十個徒弟。有的已成為大師傅另立門戶,而弟弟呂文波學有所成后,也已成為獨當一面的師傅級人物。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