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一家族的風情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
在泉港后龍鎮割山村有一條樓下新街,這條街上的建筑全由當地華僑修建,采用的是折中主義風格,細部裝飾體現濃郁的南洋風格。盡管時光已在它身上刻畫皺紋,但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得到半個多世紀前海外游子對故土的思與戀——
□本報記者 吳拏云 陳起拓 文/圖去年,姜文、周潤發、葛優等大腕聯手奉獻了一部精彩大戲《讓子彈飛》。影片不但以詼諧表演和荒唐離奇的情節賺足眼球和鈔票,也讓拍攝之地一夜間名聲大噪。那條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鵝城”大道,著實令人眼界大開、印象深刻。實際上,這條“鵝城”大道就是廣東臺山市端芬鎮梅家大院(又稱汀江圩華僑建筑群)的一部分。近日,筆者在泉港區后龍鎮割山村也發現了一條類似的由華僑修建的小街,此街名為樓下新街。街長雖不足300米,但建筑群整潔大方,幾乎都是二層帶騎樓的房屋,中西混搭的風韻猶存,看上去賞心悅目。樓頂的雨漏裝飾尤為精美,一條街幾十種雨漏造型(如圖),形象各異,色澤鮮明,蔚為奇觀。
三段式的立面
住在新街街口的阿球(閩南語)老先生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說,這條新街大概建于1948-1949年間,是由旅居南洋的華僑們投資的,迄今已有62年的歷史。當時,幾乎整條街的房屋,都是由一位名叫阿四(閩南語)的建筑師一力承擔建造的,因此風格統一,齊整有序。這街上的建筑也被當地人稱作“番仔樓”。
筆者看到,新街沿街立面處理基本分為三段式:下段為騎樓立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檐頂或露臺。站在街中央,舉目上望,有不少浮雕“攀爬”在窗臺以下的墻面上或檐口窗楣邊,但是沒有看到南洋建筑常見的山花。從外觀上看,整體的裝飾與紋樣不算豐富,但與周邊建筑卻能默契融合。看來,當初的建筑師也有考慮到新街與四周建筑的整體觀感問題,力求協調,所以在外飾上,并沒有過分凸顯“南洋風”。
“工”字形內部結構
新街“番仔樓”基本都是二進結構,分為主厝與護厝。一幢名為“登碧樓”的大宅內,前后厝宅是用一條短廊連接的,形成一個近似“工”字形的結構。在割山村村委會主任陳宗順的帶領下,我們進到屋內觀看,發現主厝房間大而寬敞,護厝的房間則相對狹小,居住區樓頂皆為傳統中式的“金”字形瓦頂。后厝宅也是分上下二層,共有十來間屋子,氣派大方。據居民介紹,在這里居住冬暖夏涼,房間采光、透氣方面也相當不錯。
這樣的建筑感覺是中國傳統的檐廊式建筑對西方敞廊式建筑逐步吸收、融化、演變而來,為的是適應南方多雨、多風、酷熱的氣候特點。木頭、紅磚、灰巖是三種最基本構建物,它們互相配搭合理,線條明朗,一點都不會給人予雜亂的感覺。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