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人物觀點 > 正文
古典舞學科副教授李馨:沒有繼承的發展是無根之木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

  打城戲劇團解散之痛

  2007年,在赴泉州考察梨園戲時,李馨參觀了泉州歷史博物館。無意中看到了打城戲所使用的“假面”、“鐃鈸”、“鋼叉”等陳舊的道具,講解員的解說觸動了李馨:“他說打城戲源于宗教儀式,是我們閩南非常有特色的劇種,但是現在僅有的一個民間打城戲劇劇團已經解散了,人們要想再看到打城戲的表演,也許是不太可能的事了,”帶著無限的惋惜李馨開始探究打城戲。

  打城戲,根源于泉州,表演和音樂上兼收各家之長,在閩南民間戲曲中獨樹一幟,是泉州民間文化的藝術珍品。然而打城戲的發展卻幾經挫折,2007年,由打城戲第四代傳人吳天乙獨自出資組建的“泉州市打城戲劇團”解散,曾經的“天下第一團”終究在時代更迭的洪流中隱沒。李馨和吳天乙老人有過一面之緣,十分贊嘆老人家對藝術的堅持,“我看過吳天乙老人撰寫的一個手稿,關于打城戲的歷史的,寫了很多年,紙都已經泛黃了。”

  打城戲劇團的解散,讓李馨看到了傳統文化發展的窘境,“我們現在整個中國藝術市場,都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我們沒有培養觀眾,我們也沒有培養市場。”說穿了,體制改革將劇團推向市場,但是市場和觀眾都有待培育,如果沒能撐到“下一個春天”,就只能敗給時間,“現狀是一方面市場有這樣的文化消費需求,但是找不到途經;另一方面是演員需要觀眾,但是找不到觀眾,很多渠道沒打通。”而如何將這個渠道打通,恰恰就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很多事情,政府和個人的力量都沒有很好的銜接。比如說,政府的政策是不是真的符合文化發展的需要呢?這個中間有很多需要溝通的東西,它是一個系統的,需要長遠規劃的事情。”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