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研究 > 正文
隱藏歷史密碼的清代奇書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中國泉州學研究

  清代晉江東石鄉土學者蔡永蒹由于其七世祖伯隨鄭成功抗清,遭到清朝政治迫害,禍及蔡家未能科舉登仕,只好轉為航海經商。因遇海難漂泊異鄉,在設塾授徒時偶然讀到一批當時尚存今已絕跡的重要史籍。他據此撰寫出筆記奇書《西山雜志》,并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民間。

  該書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現身晉江,莊為璣、陳泗東、陳允敦、陳存廣等學者紛紛前往抄寫,并多加以勾稽考校。現任中國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研究員,20多年來致力于《西山雜志》的輯佚校注工作,并將書中所記故事與文史資料互相印證,破譯了不少曾經懸疑的歷史密碼。

  記載準確事例已有數十

  林少川原是華大華僑研究所副教授,1997年到《泉州晚報》參與創辦《海外版》,他發揮人文學者的優勢,找到新聞與歷史的最佳結合點,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姓氏源流研究、尋根問祖等領域辛勤耕耘,采寫的獲獎作品多達50件,出版《穿梭在歷史與新聞之間--舊聞記者、新聞編輯林少川獲獎作品集》。

  林少川介紹說,《西山雜志》撰者蔡永蒹,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個沒有功名的秀才,又曾航海出洋謀生,閱歷甚廣。《西山雜志》的字里行間多斥罵清王朝,是犯禁之書,在當時自然不能公開出版,后來一直未曾刊印,僅存手稿。全書共計12本,1630頁,在戰亂中已丟失過半,上個世紀50年代保存在其族侄孫蔡春草處,僅剩6本,其中2本原件被人借走后未曾歸還,不知去向。

  上世紀80年代末,林少川從事華僑族譜課題研究,查閱了閩南僑鄉地區800多部族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晉江東石開雜貨店的蔡春草家里發現了4本《西山雜志》,認定這是珍貴的歷史資料。由于這套書此前被借走兩本未還,主人再也不愿出借。林少川花費了17天的時間進行抄錄,最終他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主人,同意讓他帶走復印。巧的是,他在后來的調查過程中,又發現了那兩本被借走后下落不明的原件手抄本,當時抄《西山雜志》的人很多,估計是有人從原件擁有者處抄來的。現在,他手頭已擁有六種不同傳抄本及蔡永蒹手稿復印件,目前正擬爭取列入“泉州學研究系列叢書”正式出版。

  經林少川考證核實,該書記載準確的已有數十個事例。如東南亞最早的華文碑刻“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后渚港“石盤路”宋代石刻、紫帽山凌霄塔“里人莊文進”石刻、華安“仙字潭”畬族戰事石刻、青蒙“柴塔”史料考古、泉州南少林遺址等。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