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研究 > 正文
“蒼官影里三洲路”新談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中國泉州學研究

  作者:陳泗東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宋代古船展覽廳的正中壁上,懸掛一幅大型國畫,出自著名畫家李碩卿之手。畫面上千帆云集,再現了宋元時代泉州海外交通的盛況。他引用宋代詩人李邴:“漲海聲中萬國商”之句,作為此畫的標題。

  這是一首律詩中的對偶句,上句為“蒼官影里三洲路”。一個白發蒼蒼的官員,顧影自憐,躑躅在泉州的“三洲路”上,詩意甚為凄涼。讀者不禁要發問,三洲路到底在泉州的什么地方?李邴為什么會以“蒼官”自喻?

  其實凡是泉州與廈門之間的旅客,人人必須經過三洲路。泉州南門臨江處有一座順濟橋,俗稱新橋。橋南附近有三個小洲渚,名叫橋尾、外洲和蔡公洲。那里平野空闊,江水彌漫,一派芳草叢生,是泉州古代十景之一,稱為“三洲芳草”。向東而望,江流彎曲處有座石塔,建于明代,名“溜石塔”。清末舉人曾振仲曾有:“祗今孤塔流空鎖,但見三洲草自芳”之詩,形容三洲景色。

  三洲位于晉江之畔,也就是元代阿拉伯著名旅行家伊本?巴都他所記刺桐港 “大船數百,小船無數”的停泊處。此處不但風景秀麗,并且舟輳 輻,靜態的芳草和動態的舟車交織在一起。明代榜眼尚書黃鳳翔就描寫這里:“賈客迎風催棹急,游人待月放舟遲”,以動靜對襯,閑忙相比的筆調,使人們更覺得三洲路上,既有萬國梯航之豪情,也有一舟獨釣之雅趣。

  李邴官至宰相,位封太師,原籍山東鉅野,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官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因喜愛泉州山川勝景,氣候溫和,人物風雅,退休后就不回北方,終老泉州。住泉幾二十年,經常和名士張讀交往,現在泉州還保存一塊南宋紹興年間李邴書寫,張讀撰文的《重建泉州州學記》的石碑,移立在小開元寺內。史稱他“好游佳山水,以詩自娛,著有《草堂前后集》百余卷,學者稱為云龕先生,謚文敏,改謚文肅。”李邴對泉州的影響頗大,清源山賜恩巖之得名,或謂是唐朝皇帝賜給刺史許稷之山,而明代何喬遠《閩書》又說:“賜”又作“四”,相傳宋李邴隱居于此,朝廷的恩典四次賜給李氏,故名“四恩”。李邴之后代,在泉成為望族,其孫李沈官戶部侍郎,立坊于涂門街,廢圮已久了。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