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閩南建筑 > 正文
泉州董楊大宗祠:難得一見的聯宗史跡
發布時間:2015-03-06 來源:泉州晚報

  

董楊大宗祠承襲明清閩南古建筑風格,古色古香

  同祖聯宗 獨特文化

  “聯宗”是一種文化現象,可分為“同姓聯宗”與“異姓聯宗”。據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譜牒學研究會副會長錢杭介紹,“同姓聯宗”較常見,而“異姓聯宗”相對較少。“異姓聯宗”主要有三種類型,其一是源于同一古姓的聯宗,如賴、羅、傅三姓聯宗;其二是源于同一父系關系的聯宗,如翁、洪、江、方、龔、汪六姓聯宗;其三是源于入贅出繼關系的聯宗,如曾、邱(丘)聯宗。但董楊聯宗的背景卻更為復雜,它既貫穿有同祖的淵源,又時有兄弟情誼之美,深掘之下,俱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據楊遠芳介紹,董楊同祖聯宗歷經了大概3000多年的歲月,其中有三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首先是在上古時期,據族譜所載,董楊俱為黃帝姬姓之子孫。黃帝共有25個兒子,其中姬姓就是后來董楊的祖先,所以董楊是同胞兄弟;大約過了2000年,也就是唐朝末年,董楊因為一次偶然事件,又走到了一塊。唐末有一年,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傅慶鄉的讀書人楊明珠上京趕考,路遇幾個無賴之徒尋釁。楊明珠寡不敵眾,就在這危急之時,在旁用餐的一位武士挺身而出,力助其趕走那幫無賴。楊明珠對武士非常感激,遂與之攀談,得知他姓董字思安,竟也是來自傅慶鄉。他鄉遇鄉音,兩人備感親切,遂燒香秉燭,結拜為兄弟。巧的是,那年科舉,兩人皆考中進士。后來,兩人均隨王審知入閩,并在泉州府為官。有一次,董公奉命到建州,便把年僅三歲的幼子董興托付楊公照養。楊公欣然應允,將董興視為親子,加以撫養教育。12年后,董公重返泉州府任職,楊公親自把已經長大成人的董興歸還董府,讓他們父子團聚,留下“養如親生”的佳話;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南宋末期,當時,由浙江余杭入閩、在同安為官的董世興,與在晉江為官的楊公宣結拜為兄弟。兩家人和睦如一家。然而,董世興不幸英年早逝。他生前為官清廉,家境貧寒,拋下夫人和幼子君選,孤兒寡母無依無靠,生活困難。在這走投無路之時,楊公宣義無反顧地將他們母子接回家照顧,并對君選悉心教育栽培,使之長大成才。后來,君選以楊為姓,入朝當了官。董楊也就此融合為一體。楊君選臨終時,留下遺言囑咐后裔要恢復董姓。到了明朝,君選的后裔董楊道濱之子錫緱在朝為官,官居刑部侍郎。有一天上朝,他向明神宗皇帝奏本,提起楊公君選臨終遺言,請求皇上恩準恢復董姓。但神宗皇帝念及董楊融合久矣,御批道:“既成久代,不準復姓,欽賜董楊公仍以楊姓傳嗣。”從此,董楊鐵了心成為一家,不再分離了。

  楊遠芳指著董楊大宗祠內楊浚所撰的《重修舊館楊氏宗祠記》告訴記者,“以前民間有‘董骨楊皮’的說法,正是這塊碑記如實地告訴了我們董楊氏的來歷”。認真查看那碑文,上面果然寫有“泉郡舊館楊氏宗祠,其先南宋世興公由余杭入閩,本姓董。至君選公,以楊姓入仕,遂為董楊氏……”字樣。這塊碑記當是董楊同祖聯宗最珍貴的見證物。泉州董楊聯宗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這一典型文化現象值得人們去深入探討。

[責任編輯: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