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公告
本網熱忱歡迎網友投稿,您可以從以下方式中任選其一:
投稿郵箱:whcyw888@163.com
10月31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做客新華網,與廣大網友進行交流。
[主持人]:10月15日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兩周年。從您上任書協主席以來,在貫徹“講話”精神方面有很多作為。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書協在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蘇士澍]:我從去年12月上任以來到現在快一年的時間了。在這一年當中,書協在中國文聯和各省文聯的領導下,確確實實、蓬蓬勃勃地發展著。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家的精神狀態更活躍了,目標也更明確了。特別是深刻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之后,我們書法家協會和各省書協的工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首先,大家提高了認識,深刻地理解了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藝術家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作為文藝工作者,以“為人民服務”為天職。“講話”的這一精神在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中,特別是在書法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我們也積極學習劉奇葆同志在第七屆書代會上提出的“四有”要求——書中有文,書中有道,書中有人,書中有德。這都給我們書法界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響應中央的號召,開展‘送萬福進萬家’的活動,深入到機關、農場、工廠、部隊、學校,我們靠手中的筆,好好為百姓服務。
我們響應中央的號召,深入到機關、農場、部隊、學校,我們靠手中的筆,好好為百姓服務。我下鄉大概走了14、15個省,20多個地方。民間存在著廣闊的文化氛圍。對書法的熱愛,不只限于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在偏僻的農村也有很多人對書法非常喜歡。比如在廣西巴馬,很多爺爺奶奶帶著孫子孫女練毛筆字,這讓我們很震驚。由此可見,民間有著自發的對書法的熱愛。在青海,當地相對比較貧窮,但是西寧從2004年起小學就開始有寫字課了,2008年更全面引入書法課,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當地的農村大多是少數民族地區,他們對傳統文化同樣非常熱愛。而且他們很執著,小朋友每天都拿毛筆寫字,非常可愛。
我們通過深入下鄉,把習總書記“藝術家以為人民服務為天職”的思想貫徹下去,并在全國掀起了高潮。
中國書法家協會還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以及文聯的領導下,開展了學習“講話”精神的大培訓,現在已經開始培訓了16、17期了。專門把全國的書協會員按照省劃分,一個省一個省地進行培訓,請有名的專家和學者講課,我在其中也承擔了一部分任務。我講的就是“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 大力弘揚中國精神”。
[主持人]:您剛剛提到了在今年書協舉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專題研討班上,您作了《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中國精神》的報告。能否請您和廣大網友分享一下這次報告的內容?
[蘇士澍]:我只是在理解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這次報告中,我主要講到的是“講話”精神中的第四點,該怎樣理解中國精神?中國精神的含義是什么?就是中國夢的一個具體體現。首先便體現在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這種傳統精神正是中國精神的核心,是我們傳承的一個重點。
另外,還有革命精神,我們跟全國政協一起到江西瑞金、上杭等地,感受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們和當地的老百姓在一起,傾聽他們的聲音,讓他們來講他們的故事。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一個縣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犧牲了一萬人。一個老媽媽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全部送到前線,最后一個別人說留下吧,她說不行,于是三個兒子全部都上了戰場。這種感動人心的事跡,對我們仍有莫大的教育意義,讓我們更加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如果不去好好地深入基層,我們怎么能了解到這些普通百姓的心聲呢?所以,我們在調研當中,只要百姓有要求,我們就全部滿足,給他們寫春聯、寫對子,幫助他們布置環境。我覺得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正像是習總書記所講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第三就是創新精神。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到今天多么得不容易。我們用3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走完人家上百年的道路。在改革大潮下當然也有一些不足,但是有精神作指引,工作的責任感必定會油然而生。我在下鄉時,常聽到老百姓說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樸實的語言,說明大道理。所以,“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個方向提出來之后,讓我們很受感動。我們一定要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當中去,好好地體驗這種文化立場、這種責任的重大,才能夠真正地“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