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表演藝術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后繼人才培養經驗交流活動在泉州舉辦。
據悉,我國共有40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項目,其中表演藝術類有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南音、侗族大歌、粵劇、藏戲、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京劇、中國皮影戲、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等15項,這些項目相關社區、群體及個人代表齊聚泉州,交流后繼人才培養經驗。
此次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福建省藝術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承辦。
提線木偶戲《四將開臺》
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今年收官
以泉州提線木偶戲和晉江掌中木偶戲為主體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于2012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秀實踐名冊,是我國目前唯一入選此優秀實踐名冊的項目,今年是該計劃的收官之年。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綜合辦公室主任宋曼君到場介紹了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成果,分享了成功經驗。從娃娃抓起的非遺教育,正拓充著非遺傳承的路徑,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在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中等方面也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常態化推動“非遺”進校園
“非遺”項目進校園,是拓展后繼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與會專家就此作了專題探討研究。
“‘非遺’項目進校園,首先要有政策保障,不僅文化藝術的行政主管部門要重視,教育主管部門也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只是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戲曲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姚志強說,泉州是“戲窩子”,如果每個藝術院團都能常態化進校園傳承戲曲文化,就能培育成千上萬的愛好者和欣賞者,這樣優秀的“非遺”藝術傳承、傳播就不愁沒有后來人了。
今年已經76歲高齡的侗族大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品仙也到場分享,她至今已經培養了數千名侗族大歌后繼人才。她說,要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喜愛“非遺”項目,增強文化自信和榮譽感,這樣才能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傳承和傳播工作。
“與過去相比,我們當前的非遺傳承是在‘兩條腿’走路:傳統的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社會傳承和正規學校教育傳承并行不悖。”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說,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規范化任重道遠,需要更多優秀的“非遺”項目傳承人積極參與。
發展演藝促進表演藝術傳承
表演藝術根植于日常生產生活,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活動還持續關注演藝生態與表演藝術傳承發展問題。與會人員認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15個表演藝術類項目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它們歷史悠久、藝術精湛、鮮活多彩、歷久彌新,已深深融入民眾的精神血脈,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王福州表示,表演與創造行為是無形的,其績效、技藝僅僅存在于從事它們的人身上。要做好非遺工作,傳承人是重中之重,要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當晚,與會人員還到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參看福建木偶專場演出,整場演出由提線木偶戲《四將開臺》拉開序幕,這場演出不僅有泉州提線木偶戲和晉江掌中木偶戲精品獻演,還有漳州、廈門、龍巖、南平、寧德等地的優秀節目參與交流。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劉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