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歇后語。不過,在永春縣仙夾鎮龍水村,有一位名叫郭志煌的手藝人卻用他的精巧技藝,顛覆了人們對“竹籃子打水”的認知。原來,他將竹籃編織技藝與漆畫堆雕技藝二者相融合,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竹漆工藝品—漆籃。漆籃不僅用來打水的時候,滴水不漏,而且,它還頗具藝術審美價值。
創作中的郭志煌
閩南禮俗 必備之器
“巧手翩翩篾氣舞, 經線緯線入畫圖。竹籃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針大當櫥。”這是一首描寫永春漆籃的詩歌。雖然不過短短的幾句,卻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其特征、做工及用途。福建省漆藝大師、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郭志煌娓娓道出了永春漆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永春漆籃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它始于明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郭志煌說。這一說法,在《永春縣志》中,能夠找到相關的佐證:“明正德年間(1506-1522年),西向(由于仙鄉位于縣城桃源之西,故在行政名稱上有一度又名‘西向’)龍水的油漆匠,把傳統產品竹籃和竹盤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籃,使之堅固耐用,以后逐漸改進,在漆籃的提柄、籃蓋、籃體上精心裝飾圖案,雕花繪畫,經過三十幾道工序制作,成為名貴的漆籃。”
漆籃幾乎是閩南各種婚俗禮俗中的必備之品。據說,閩南人在嫁女兒的時候,通常都要準備好陪嫁的物件,將其放置于漆籃中,并點上兩盞燈。此外,閩南人日常走親訪友、迎神祭祖、壽誕儀式等,也總能看到永春漆籃的身影。漆籃的廣泛使用,則是從18世紀開始的。
“那個時期,閩南地區有許多人‘下南洋’。返鄉時,通常都要隨身攜帶不少東西。為了盛放這些物品,他們就會去買漆籃來裝,因為漆籃不僅拎起來簡單方便,而且美觀氣派。漸漸地,這種做法在閩南地區坊間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流行了起來。”郭志煌說。
《永春縣志》中記錄道:“1801年,漆籃開始遠銷南陽各埠……至咸豐年間(1851-1861年),其族人郭永盛、郭振裕、郭英玉等二十多家一百多人,分別在永春縣城、五里街和泉州、晉江、安溪等地設鋪營業銷路遍及閩南城鄉。”從關于永春龍水漆籃設鋪營銷這一現象的出現開始,我們能推測,從那時候起,永春漆籃的制作、生產已經頗有規模,永春漆籃已經完全融入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成為如同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品《年年有余》
作品《習俗》
喜慶吉祥 精致華美
在永春漆籃精品展示館內,記者見到了已經完工的漆籃作品。在燈光的照射之下,一件件色澤鮮明、圖案精美的漆籃,泛著金黃色的光澤,好像是被涂上一層精美彩漆的木雕藝術品。只有通過仔細的觀察后,才能發現,在漆籃的表面上,依稀能夠看到如同漣漪般細密有致的竹紋,顯得十分輕巧而富有質感。
精致華美的永春漆籃藝術品背后,是包括郭志煌在內的龍水村手工藝人們長時間以來的辛勤付出。郭志煌向記者介紹道,漆籃的制作工序步驟是十分繁瑣的,細分的話,可以分為三十多個步驟。“首先是竹編。需要運用鋒利的篾刀將竹子劈成粗細不一、通常僅有頭發絲般大小的篾片;再將它們編制成籃子的雛形;緊接著是灰工。需要將土壤晾曬之后,研制成細微的土粉,再加入桐油進行攪拌,做成桐油灰,并將其均勻地涂抹于竹籃的表層。這也是漆籃制作過程中最為復雜的一步;最后,則是漆畫堆雕。將生漆漆上籃身之后,再進行繪畫、描金和堆雕等。如此一來,不僅能夠使漆籃更加堅固、耐用、不漏水,同時也提升了漆籃的視覺美感和藝術價值。”
正是因為精巧實用,時至今日,漆籃依然時常出現在閩南人的日常生活中。郭志煌在作品《習俗》中,就是以大氣、喜慶為風格,展示跨越百年閩南婚嫁習俗的文化光彩,蘊含著對婚姻幸福美滿、日子紅紅火火的祝愿。而作品《年年有余》的風格則生動有活力,絢麗而不失雅致,寓意生活多彩、年年有余。還有作品《花開富貴》,表現形式上也頗具民俗的喜慶感,彩繪圖案和點綴的金箔仿佛在述說著“花開富貴引鳳來,金枝玉葉靈氣在”的故事,收納著世間的靈光寶氣。
據郭志煌介紹,從外形上看,漆籃有大有小,最大的足夠在節慶的時候,用來盛放能擺滿一桌的餐盤和食物,而小的則可以袖珍到作為時髦女孩子們那小巧玲瓏的針線盒或飾品盒。
“通常來說,漆籃一般采用三種顏色:紅、黑、金。圖案則以鯉魚、鳳凰、牡丹等喜氣的為主。整體顯示出吉祥、喜氣之感。”郭志煌說。
作品《花開富貴》
作品《精神》
亟須傳承 后繼乏人
“每一門傳統的手工藝,都有十分豐富的內涵,有典型的民族性或地方文化烙印。而它們的廣泛傳播,也促進了相關民俗文化的流傳。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永春漆籃,也是如此。它的存在、發展與傳承,對于保護閩南傳統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郭志煌說。
然而,雖然如今漆籃依然有它的市場和特色,但從事漆籃制作的人員數量不斷下降,致使這門傳統手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兩年前,經過仔細的調研,郭志煌在他的論文中寫道:“從統計資料上看,在龍水村當地,從事漆籃制作的手工藝從業者128人,年齡大多超過40歲,其中不少年事已高,而40歲以下的人員只有6人,且已經沒有30歲以下的漆籃手工藝從業者。漆籃的制作總體上分竹編、油灰和漆畫三大工序,40歲以下的這6人僅會做竹編工序。這也就意味著,40歲以下的漆籃制作手工藝人已無法合作生產出一個完整的漆籃。漆籃手工藝傳承令人擔憂。”
面對這樣的現實狀況,郭志煌認為,加強對漆籃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的保護如今已經十分迫切。“保護傳承人其實就是保護傳統手工藝的靈魂,是對手工藝活態文化的延續和弘揚,彰顯出了十分重要的價值。正是由于眾多的漆籃手工藝傳承人的存在,才使得這項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及其相關習俗得以延續和發展。作為漆籃手工藝的傳承人,應當實施傳統手工藝教育,積極將漆籃傳統手工技藝知識傳授給青年一代,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永春漆籃手工藝新人。”郭志煌說。
永春漆籃工藝基本步驟
步驟一:竹編。將竹篾編制成竹籃。
步驟二:灰工。將土壤晾曬研制成細微的土粉,加入桐油攪拌,做成桐油灰,涂于竹籃的表層。
步驟三:漆畫堆雕。將生漆漆上籃身之后,再進行繪畫、描金和堆雕等。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劉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