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遣舶,夏回舶。九日山下,祈風送迎。如今,每逢盛事,南安九日山下,常有一支民間隊伍莊重地敬獻、參拜、讀祭文、叩拜,展現宋代以來留下的祈風儀典,隨后獻歌獻舞,表演起“串燈花鈸”“跳鼓”“水族歡舞”“車鼓鬧春”“太平鼓舞”“蛇脫殼”等民俗,把歡送、歡迎市井十洲的番船遣舶、回舶的歡樂氣氛表現得淋漓盡致。
泉州網訊(記者 黃耿煌)冬遣舶,夏回舶。九日山下,祈風送迎。如今,每逢盛事,南安九日山下,常有一支民間隊伍莊重地敬獻、參拜、讀祭文、叩拜,展現宋代以來留下的祈風儀典,隨后獻歌獻舞,表演起“串燈花鈸”“跳鼓”“水族歡舞”“車鼓鬧春”“太平鼓舞”“蛇脫殼”等民俗,把歡送、歡迎市井十洲的番船遣舶、回舶的歡樂氣氛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支隊伍就是南安市九日山祈風文化研究會組織的仿宋祈風儀典表演隊。“九日山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南安人、豐州人的驕傲,所以我們也想盡點力來傳播、弘揚海絲文化。”南安市九日山祈風文化研究會會長黃碧江介紹說,早在1998年,為了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祈風石刻和祈風文化,熱心傳統文化研究的有識之士就組織起50多名村民排練,自發參與《九日山祈風儀典》仿古表演,不過當時表演節目和形式都較為單調,也缺乏足夠的論證。
2007年5月,南安市籌備成立九日山祈風文化研究會,就組織專家、學者和創作人員,依據有關歷史記載(祈風石刻)和府志、縣志以及民間民俗等,按照宋代祭典規制,并將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獨特的祈風祭海形式進行編排。最終,創作編導組十易其稿,并在排練中不斷充實修改,形成了以南音為主旋律、具有濃郁閩南特色的《九日山祈風儀典》劇目。這一劇目,匯集了當地民俗表演的精華,并經過錘煉加工,增強其藝術性和觀賞性,逐漸從“草根舞臺”步入“大雅之堂”,成為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逢重大節日就會被邀請出演。
節目在對外傳播海絲文化的同時,也喚醒了人們對農村社區文化的認同和參與的熱情。在編排這一劇目時,周邊各村村民都爭相報名,演出的隊伍中,婆媳、母女、妯娌同臺獻藝,演員上至七旬老人,下至18歲的年輕人,皆以義務參演這一文化傳承節目為榮。
除了《九日山祈風儀典》,研究會還組織編寫了一套《九日山祈風文化叢書·第一輯》,并于2008年出版。“這一套書成為研究祈風文化的重要文獻。”熱愛文史探索的豐州古城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洪少霖說。
“我們還計劃開展祈風文化技藝傳承,在學生中開展祈風文化儀式表演授課,吸收學生參加《九日山祈風儀典》表演,出版《九日山祈風》報等。”黃碧江說,借助換屆的契機,研究會將擴大規模,增加研究成果,充分發掘民間力量,進一步講好九日山祈風文化故事。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付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