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澤區(qū)東海街道蟳埔社區(qū)里,來自湖北的蟳埔媳婦蔣玲玲,多年來為蟳埔代言,義務講解蟳埔女文化,用生動活潑且接地氣的語言,“活”化傳承好蟳埔女文化。
蔣玲玲致力做蟳埔女文化傳承守護者
講解接地氣 受眾有共鳴
蔣玲玲向游客講解簪花圍飾品知識 (蔣玲玲供圖)
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的北岸,有一個曾經是無數(shù)遠洋商船的出發(fā)地——蟳埔。這里的蟳埔女頭戴“簪花圍”、身著“大裾衫、闊腳褲”,勤勞質樸,與“惠安女”“湄洲女”并稱為福建三大漁女。蟳埔女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豐澤區(qū)東海街道蟳埔社區(qū)里,來自湖北的蟳埔媳婦蔣玲玲,多年來為蟳埔代言,義務講解蟳埔女文化,用生動活潑且接地氣的語言,“活”化傳承好蟳埔女文化。
□記者吳麗嬌
個性化講解 贏得“回頭客”
蔣玲玲的蟳埔女文化講解之旅,一般始于東海街道蟳埔船舶管理站,因為沿路可以看到蟳埔女開海蠣、蟳埔服飾、蚵殼厝等蟳埔元素。在村里,老人開海蠣的樣子,一下子激起大家的好奇心,“他們手中的野生海蠣,和其他地方挖出來的味道不一樣,知道為什么嗎”,當大家的目光轉向她時,她緩緩道出原因:蟳埔社區(qū)所在區(qū)域,是晉江入海口,海蠣經過海水和江水沖刷,肉嫩味美。“這真是一堂又‘活’又生動的傳統(tǒng)文化課,我們好喜歡。”不少游客如此評價。不止如此,講解中,她還擅長延伸拓展,從蟳埔女勤勞質樸的品質延伸至底蘊深厚的海絲文化、延伸至泉州人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及愛拼敢贏的堅韌性格等。
接地氣、個性化的講解方式,讓人印象深刻,吸引不少游客從“一日游”變成“多日游”。來自日本、世界旅游城市聯(lián)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的德村志成就是“回頭客”,他兩次到蟳埔,寫了篇名為《尋尋覓覓 風塵仆仆》的觀后感,文中這樣寫道:“始知原來這里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保留了一種聽了讓人向往、看了始知何為傳統(tǒng)美德之處——蟳埔……”
義務宣講蟳埔女文化,已成為蔣玲玲生活的常態(tài),“讓更多人了解蟳埔及蟳埔女文化,是我的榮幸,希望能把這種文化帶到更廣闊的天地。”蔣玲玲說,早幾年她曾和女兒到北京電視臺、央視等推廣蟳埔女文化,如今自己積極參加福建旅游宣傳片拍攝,參加豐澤區(qū)旅游形象比賽,到臺灣地區(qū)交流、參加廈門文博會等,“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借“他山之石” 琢己身之講解
蔣玲玲在講解方面的信手拈來,不只是蟳埔女文化,還有豐澤區(qū)區(qū)情及泉州部分史跡。
作為“講豐澤”宣講團的講解員,蔣玲玲多次參與一些招商引資和文化旅游宣傳中。最近一次,泉籍藝術家蔡國強和朋友來泉考察,蔣玲玲就圍繞“泉州環(huán)灣新區(qū)發(fā)展”“蟳埔女文化”等較有系統(tǒng)地講解了一番,得到了認可。去年,她報名參加全市舉辦的泉州史跡系列遺產中英文講解培訓班,獲得了“通行證”,現(xiàn)在也是法石真武廟的一名講解員了。
講解真武廟時,蔣玲玲依然采取一貫“接地氣”方式,既介紹那些珍貴的歷史遺存,也給對方留空白,讓他們面向滔滔晉水,想象下宋元時期真武廟的祭海儀式及“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況,再作延伸,解說“市井十洲人”的來龍去脈等。
在蔣玲玲看來,講解員不是普通導游,要有較好的禮儀規(guī)范、兼具專業(yè)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的知識,“想讓講解對象產生共鳴,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這就倒逼著我全方位學習。”她說,為此,每到一個城市,她首站必定是博物館,觀察和學習其他優(yōu)秀講解員的講解方式和風格,融入自己的知識儲備。
來源:泉州網(wǎng) 責任編輯:付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