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2015年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泉州市先后制定了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市區內溝河保護管理條例、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條例等法規,今年更是將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列入審議項目。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通過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直以來,泉州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遺余力。特別是2015年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泉州市先后制定了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市區內溝河保護管理條例、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條例等法規,今年更是將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列入審議項目,從點、線、面著手,逐步構建具有泉州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法規體系,開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化、規范化的全新篇章,以法治力量守護城市的“根”與“魂”。
□記者 顏雅婷
改造后的中山路騎樓建筑 (張九強 攝)
服務申遺大局 首部實體法聚焦海絲史跡保護
2015年7月,泉州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市人大常委會將歷史文化保護立法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的首部實體性法規,即《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海絲條例》)。
“海絲史跡是歷史文明的見證和載體,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立海絲史跡保護之法,著眼泉州‘海絲起點城市’這張最閃亮名片。”市人大常委會環城工委主任王衛紅表示,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發站,留下了眾多代表性史跡,如海洋貿易行政管理機構與設施遺址、宗教建筑和造像、陶瓷和冶鐵生產基地等,都體現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社會結構。
為服務保障申遺大局,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市人大常委會注重前瞻,聚焦海絲史跡保護開展立法工作。“《海絲條例》構建了一整套保護海絲史跡穩定的、公開的、規范的制度和規則,有力地解決一些根本性和長期性的問題,為海絲文化代代相傳提供了牢固的基礎、良好的環境、不竭的動力和廣闊的空間。”該負責人介紹,條例根據泉州實際,對海絲史跡保護責任主體、保護措施、利用開放、法律責任作了明確規定,為規范和促進海絲史跡保護提供了法規依據。
延續城市文脈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法規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無論是海絲史跡,還是騎樓建筑、八卦溝、小八卦溝,都是見證泉州古城發展和變遷的重要歷史遺存,是許多泉州人民的共同記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傳承價值。”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郭培明介紹,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注重發揮地方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將歷史文化保護立法放在重要位置,聚焦歷史文化遺產的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提升,因地制宜,逐步構建起泉州歷史文化保護法規體系,以法治方式守護泉州的城市文脈。
當前,市人大常委會正在制定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抓住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等關鍵要素,加強頂層制度設計,明確“保什么”“誰來保”“怎么保”“怎么用”,引領推動城市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底蘊融入新時代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大常委會注重打好立法和監督“組合拳”,依托地方性法規進入執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的工作機制,著力構建在黨委領導下,人大監督推進,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同時,組織對《海絲條例》開展執法檢查和立法后評估,對內溝河、騎樓條例開展實施情況調研,對前三部法規配套制度和基礎性工作落實情況開展調研,引領推動遺產點保護、內溝河整治、中山路提升等工作,有效促進“法規不睡覺、落地見成效”,為泉州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付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