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赟在絲路茶文化與旅游交流季上發言 (受訪者 供圖)
人物名片
林曉赟
泉州市文化產業優秀人才
高級景區職業經理人
泉州師院碩士研究生行業產業導師
泉州僑鄉文體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泉州網6月8日訊(記者 陳智勇)作為“泉州舊八景”之首的小山叢竹古書院,因歐陽詹、朱熹、弘一法師等賢哲在此留下印記而聞名遐邇,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泉州僑鄉文體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林曉赟就是其中一位。他9歲前就住在小山叢竹古書院旁,此后直至上大學前都生活在西街定心塔周圍,對古城有著獨特的情感。進入泉州文旅集團工作后,他一直希望能為古城復興盡點心力。
近年來,特別是泉州成功申遺后,大量的海內外賓客擁入泉州古城。作為文旅從業者,如何對外展示好古城,將古城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講好世遺泉州故事,林曉赟感覺自己像是在跟時間賽跑,傾情打造“刺桐記憶”,呈現世遺泉州之美。
建設公益空間 喚起鄉愁記憶
6月3日,著名歷史學家、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院長張侃走進小山叢竹誠正堂,以《再論陳萬里<閩南紀游>的學術內涵》為題作主題分享。此次活動為小山人文講堂第二期第一講,由北京大學教授、小山叢竹書院山長王銘銘主持。林曉赟作為小山叢竹書院運營方代表,看到這里不斷熱絡起來,十分開心。他說,小山叢竹書院于2021年5月3日“重光”后,迎來了眾多文史大咖齊聚這里,分享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今年4月份,小山人文講堂啟動,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楊立華教授,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念群和清華大學教授、《清華社會科學》主編應星等專家學者到場分享交流,備受矚目。
“小山叢竹定位為歷史文化主題公園,通過空間的內容展陳和主題文化活動,使其成為解讀泉州歷史、傳播泉州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這里以純粹的公益空間為載體,由王銘銘教授擔任山長,不定期舉辦各類文史講座。”林曉赟說,歐陽詹、朱熹與弘一法師可謂串起了泉州歷史的千年文脈,如今的小山叢竹書院則成了現代人新的精神地標,作為策劃者和參與者,他備感榮耀。
除了小山叢竹書院外,近年來,泉州文旅集團在古城內布設了許多類似的空間:泉州府文廟正音書院、西街游客服務中心、泉山門、中山驛館等。“空間只是一個殼,它的背后聯動著一大批熱愛古城、默默在古城各個角落貢獻力量的志愿者,有作家、攝影家、史學家,也有一些非常年輕的創客。”作為運營者領頭雁的林曉赟說,近年來,集團委托僑鄉文體公司開展日常運營管理,作為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踐行者,他期待能夠通過平臺的集聚效應,讓更多在地青年關心古城,加入到古城復興發展的隊伍中來。
“潤物無聲” 探尋世遺泉州之美
文化,可以賦能一座城,潤澤一座城。自2018年起,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以“潤物無聲”為主題,發起文創旅游商品設計大賽,深耕泉州古城文化內涵,展現海絲文化魅力。僑鄉文體公司作為執行方參與其中。近年來,“潤物無聲”文化IP持續通過賽事、展覽、沙龍、市集等多種形態,延展至點狀空間的植入,呈現泉州在地文化魅力,品牌效應漸顯。
林曉赟介紹,2021年7月,泉州申遺成功,當年“潤物無聲”泉州文創旅游商品設計大賽增加了“城市禮物獎”“世遺專項獎”等獎項,吸引更多人來泉州感受活著的歷史、活著的古城,感受帶著溫度和靈魂的城市生活,感受世遺泉州之美。
近年來,林曉赟率領團隊不斷聚力主業,夯實基礎促發展,公司自營項目實現轉變突破,接管刺桐時代村項目,權屬企業監管服務提升優化,文旅項目不斷豐富;承接泉州市“雙優秀”調研交流活動及古城新視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項目,利用公益空間優勢,增加經濟收益;承接“泉州—武夷山”雙世遺對話項目,拓展世遺城市影響力。
對未來發展,林曉赟信心滿滿。僑鄉文體公司正以“文化+”為核心價值,多元化高滲透涵蓋產業運營、影視傳媒、文娛文創、教育研學、體育衍生、活動會展等六大領域,成為泉州創建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的“助推器”,共創美好城市。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