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雄文展示“山花彩”陶瓷作品 (受訪者 供圖)
人物名片 鄭雄文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陶瓷輕工業協會第六屆常務理事
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副會長
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泉州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
泉州市第十六屆、十七屆人大代表
泉州市高層次人才
“山花彩”白瓷加彩創始人
福建省德化縣山花陶瓷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藝術總監鄭雄文另辟蹊徑,在探索白瓷裝飾新的表現方式上不懈努力,開創了白瓷裝飾技藝——“山花彩”。經過20余載的努力,“山花彩”自成一格,日臻成熟,獨具特色,成功讓德化白瓷著上盛裝,讓“中國白”走出了一條多彩的創新之路。
鄭雄文創作的“山花彩”陶瓷作品《蓮池觀自在》《坐巖自在》《慈慧自在》等,以高超的藝術水平頻頻在全國專業展賽中奪得金獎,贏得全國陶瓷界矚目。他還通過“陶瓷加彩技藝人才培養”和“瓷彩·中國白——德化陶瓷藝術精品展”等項目向全國宣傳推廣,助力德化提升陶瓷品牌知名度。
開辟德化陶瓷多彩新世界
2015年11月13日,“清風明月·趙樸初法書展暨鄭雄文鄭雄彭德化瓷造像展”在北京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是恭王府藝術系列展的活動之一,共展出趙樸初法書44幅,鄭雄文、鄭雄彭潛心創作的德化瓷精品127件(套),采用“情景式展覽”的形式,將高雅的書畫藝術和德化陶瓷文化聯袂呈現。
趙樸初是卓越的佛教領袖、杰出的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與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長期從事佛學研究,擅長詩詞、書法,著有《滴水集》《片石集》等,為后世留下諸多精神瑰寶。是什么樣的陶瓷作品能與佛教領袖、書法泰斗的作品同臺展示呢?無數參觀者帶著好奇前往,參觀后無不嘆為觀止。于是,展期一延再延,“山花彩”陶瓷從此火爆全國藝術圈。
德化白瓷溫潤、明凈、典雅、精巧,有“中國白”的美譽,被稱為“世界白瓷之母”。鄭雄文、鄭雄彭兄弟多年來孜孜不倦,熱愛德化傳統瓷雕,并努力尋求新的發展與突破。他們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塑造出與現代審美情趣相結合的作品。尤其“山花彩”加彩技藝,以“中國白”瓷土為原料,經過取材構思、圖稿繪制、設計塑造、注漿成型、雕刻整合、色彩調配、手工精繪、反復煅燒等眾多純手工工序,讓作品更加高端、莊嚴,獨樹一幟,備受青睞。
“上個世紀末,我就開始探索現代白瓷雕塑如何在繼承中實現新的突破,汲取德化古代陶瓷及敦煌彩畫藝術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山花彩’技藝。”鄭雄文說,“山花彩”加彩技藝將德化白瓷與佛造像相融合,拓展延伸了應用空間與范圍。
“山花彩”不僅驚艷了參觀者,也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領導的關注。2016年、2017年,鄭雄文申報的“陶瓷加彩技藝人才培養”和“瓷彩·中國白——德化陶瓷藝術精品展”都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于2017年、2018年順利實施,面向全國培養陶瓷加彩技藝人才,并將“山花彩”作品與德化部分陶瓷藝術大師精品,先后帶到四川博物院、江蘇靈山梵宮、浙江普陀山、寧波博物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和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進行巡回展覽,進一步弘揚了德化陶瓷文化,也讓“山花彩”藝術廣受矚目。
鼓勵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值
回首鄭雄文陶瓷藝術發展道路,可謂一波三折。上世紀90年代,他憑借德化白瓷的精湛工藝賺得第一桶金,后來多次試水西洋小工藝瓷卻均以失敗告終。在瀕臨絕望之際,鄭雄文心中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運用更加豐富的顏色,給德化白瓷加彩。
“這個念頭一起,一身都有力量。但能不能做成呢?千百年來,德化陶瓷以白著稱,要走出彩瓷之路,能不能走得通?”鄭雄文回憶道,當初不僅陶瓷界的前輩同行深感這條創新之路十分艱難,就連身邊的親友也沒人能看到希望,但自己就是認定這條路一定前景廣闊。為此,他給自己列了3個“五年計劃”,準備分三步走,分別是成功給白瓷加彩、讓加彩白瓷更好看、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推廣。
鄭雄文說,如何加彩是成功的關鍵,歷史上德化白瓷加彩工藝比較單調,顏色也沒超過5種。他經過反復實驗,采取分層上色、多次焙烤的方法,終于成功首創了“山花彩”,可以在白瓷上燒制出數十種,甚至上百種顏色,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驚艷了收藏界,成為高端陶瓷藝術品。
“山花彩”技藝不僅成功運用于佛具陶瓷作品創作,還廣泛運用于日用陶瓷生產。如今,德化縣有數十家陶瓷企業運用這種技術,生產加彩日用產品,避免了白瓷同質化競爭,賦予了德化陶瓷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價值。
鄭雄文認為,創新不僅能讓陶瓷藝術不斷綻放新的藝術之花,也是整個陶瓷產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政府部門要給予更多鼓勵,引導更多的陶瓷藝術從業者愿意去創新,提升整個行業創新投入。”他說。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