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貞在進行彩扎花燈創作
人物名片
曹淑貞
國家二級技師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
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嫦娥奔月》《龍船》座燈、彩扎宮燈……自20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每一屆泉州元宵燈會上均能看到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曹氏花燈領軍人物曹淑貞的作品,她將瀕危藝種彩扎融入花燈創作中,綻放異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年過七旬的曹淑貞,從小跟著父親學做花燈,1966年進泉州工藝美術公司跟隨老藝人學習,專攻人物彩扎,1969年開始獨立制作,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傳統技藝,成功將彩扎和花燈相結合,并運用走馬燈設置,讓彩扎人物在花燈中轉動,讓泉州燈會更加靈動、迷人。1989年以來,她的作品經常參加各種博覽會,并頻頻遠赴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流展示,深受歡迎。
一家五位傳承人 攜手“守藝”
昨日,泉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29位學生走進泉州老城區水門巷曹淑貞的花燈藝坊,沉浸式體驗曹氏花燈制作過程,并各自獨立完成一盞彩扎花燈的制作。曹淑貞現場傳授技藝,一同助陣的還有其弟妹和大女兒李靜詠。近年來,頻頻有學生組團走進曹淑貞的花燈藝坊,學習泉州花燈和彩扎制作。
曹淑貞的花燈藝坊可謂是人才濟濟,單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就有5位,其中曹淑貞和李靜詠母女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曹淑貞3位弟弟曹志猛、曹聰明、曹志雄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作花燈、彩扎都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能靜下心來。招不到好的學徒就發動身邊的親人上陣,現在一家有4代人參與‘守藝’,忙時有40余人參與其中。”曹淑貞說。
彩扎興起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由紙扎演變而來,紙扎品多用于紅白喜事場合,也就是俗稱的“糊紙”。后來,材料上由過去僅用紙扎發展成為使用土、蠟、搪塑、絲綢布料等,因此被稱為彩扎。“泉州彩扎”于2019年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有一段時間,彩扎擺設曾是老泉州人嫁妝的標配之一,完全供不應求。”曹淑貞年輕時不僅隨父親學習了泉州花燈制作,還得到陳天恩、盧金釵、陳朗礦等老藝人真傳,制作技藝名揚海內外。曹淑貞制作的花燈被譽為曹氏花燈,作品遠銷東南亞,在美國等地也有粉絲。早年,有一對美國夫婦來泉州旅游,逛燈展時被曹淑貞制作的花燈迷住,慕名上門定做了一盞燈,并空運到大洋彼岸,運費比花燈貴好多,但他們認為能將如此精美的花燈帶回去,很值得。
彩扎與花燈相結合 綻放異彩
曹淑貞在泉州花燈創作中融入彩扎因素,首創彩扎與花燈相結合,并運用走馬燈設置,讓彩扎人物或動物在花燈中轉動,十分生動,后來這也成為泉州元宵花燈的傳統做法之一,深受大家喜愛。“彩扎題材很廣泛,有神話人物、卡通形象、各種動物,把彩扎融入花燈創作中,極大地提升了表現力。”曹淑貞說,將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藝術融入泉州花燈里,不僅增強泉州花燈的表現力,還能更好地傳承非遺瑰寶,讓彩扎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2014年9月,曹淑貞的彩扎作品《南音》獲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永久收藏,該作品運用傳統彩扎工藝,惟妙惟肖地再現了泉州南音演奏的場景,栩栩如生。曹淑貞認為,彩扎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并不局限于花燈,還可以作為收藏的工藝品,或是贈送的禮品,“這也是未來彩扎傳承發展的一個趨勢。”
讓曹淑貞欣慰的是,其女兒李靜詠已繼承她的衣缽,將泉州彩扎工藝發揚光大,現在已是泉州曹氏彩扎花燈制作中心彩扎技術總監,創作了一批優秀的彩扎藝術珍品。多年前,她們母女攜手以白居易長詩為題材創作的彩扎人物群像《琵琶行》,不僅入選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絲(泉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還在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博會中華工藝精品獎角逐中喜獲佳績。
近年來,曹淑貞頻頻走進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和校園,弘揚泉州花燈和彩扎藝術,期待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非遺瑰寶。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