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看泉州·瞰看泉州灣——走讀?
南安奎霞:臨海一姓村400年出洋史 留下古厝洋樓皆文保
奎霞村,地處南安市石井鎮南,歷史上屬南安四十四都。陸地面積6平方公里,海域20多平方公里。
漫步奎霞村,大海是起點,是故鄉??既丝亢3院#鲅笫方?00年。漂洋過海,出國謀生,省吃儉用,事業有成后,奎霞人不約而同返鄉“起大厝”??即邋e落分布著百余座華僑民居,可追溯歷史達200多年。
奎霞村全景(戴仲達/攝)
以奎霞林氏宗祠為主的“奎霞建筑群”,共有14棟精美閩南官式紅磚古大厝建筑、番仔樓、磚石鋼筋混合結構建筑,2018年被公布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以及文物研究。該村于2020年獲得福建省第三批省級傳統村古村落稱號,2022年獲得“中國傳統村落”稱號。
村落導覽圖(黃凌波/攝)
面朝大海擁海島入懷
打卡拍照,海蠣殼也是美麗的背景(林天祝/攝)
奎霞村南臨大海,距金門僅5.6海里。站在下海路涵洞口,一道長堤通大海,海蠣殼堆放在路旁,海島奎嶼回環,紫菜養殖區在陽光與海浪之間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下海路長堤(黃凌波/攝)
奎霞村村委會副書記林乾團介紹,下海路一帶原為海灘,有著綿長的海岸線,覆蓋著成米厚的海沙。奎霞這片海域特別遼闊,因而海水特別咸,鹽分高,從碼頭到潮位最低處,走路要一個小時??即蹇亢5膮^域,如今多處漁業養殖塘原為曬鹽場,清朝時“圍仔鹽”也是奎霞先民謀生的主要形式。
奎嶼(林天祝/攝)
海中島嶼奎嶼巖礁突兀,奇石嶙峋,是航船進出石井古港的天然地標;也是奎霞人世代墾殖謀生之地,是奎霞的象征??贾v古人林志堅記得,小時候退潮后,有村民把拖拉機開到了奎嶼;他則沿著沙灘走到奎嶼,大約半個小時。島上有石屋,村民們在島嶼培育紫菜。
林志堅介紹,奎霞村西區和中區之間那條小溪,是一條蕓溝,村里人稱為“港仔墘”,也是港口的意思,漲大潮時,海水涌進來,帶來招潮蟹,還有魚類洄游進來產卵,如今這條小溪淤泥不時可見招潮蟹的活動痕跡。而下海路曾有兩個古碼頭,海船載著貨物進港,可以從涵洞口沿著蕓溝運到奎霞古街,上岸即可交易。奎霞村如今還有鹽田、鹽倉、碼頭遺址舊跡,古街商鋪,印證古港繁榮。
如今多處漁業養殖塘原為曬鹽場,清朝時“圍仔鹽”也是奎霞先民謀生的主要形式。(楊玙峻/航拍)
望海謀生
出洋拼搏400年
奎霞村屬于石井古港海岸線沿線,石井港曾為閩南主要貿易口岸之一,宋設“石井鎮”置“巡檢司”,為海防前沿要塞。盡管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古時受生產力制約,后又逢時局動蕩,生活困苦之際,奎霞先民望海謀生,形成了悠久的出洋傳統。
奎霞人望海謀生(林天祝/攝)
村居門楣匾額醒目的“九牧傳芳”、“西河衍派”訴說家族來源,告訴人們,奎霞村是一姓林村。據介紹,奎霞開基祖旻齋于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自仙游遷居奎霞,為紀念宋朝,以“汴京”即“東京”作為村名,俗稱“庵下”,后易名“奎霞”。這個臨海一姓林村,立族至今,歷經770年,傳衍28世。
奎霞村宗祠(戴仲達/攝)
明朝末年,鹽稅苛刻,鹽田荒廢,奎霞鄉親生計無著,被迫漂洋謀生。據《奎霞林氏宗譜》記載,明萬歷年間奎霞13世祖庭?公出洋呂宋(菲律賓)經商,距今近400年。
清初海禁以及清末時局動蕩,奎霞人親幫親、鄰幫鄰,攜手結伴去南洋,努力奮進,辛苦累積,后轉入經商和辦企業,華僑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從海洋走向世界,繁衍生息,經過整整14代奎霞人的拼搏,現如今,奎霞村三千余人口,僑屬達九成,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及臺港澳同胞一萬五千多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奎霞海外游子回歸故鄉開枝散葉,一部分是中菲混血兒。
林氏大宗祠面朝大海(戴仲達/攝)
飲水思源
古厝洋樓留鄉愁
奎霞建筑群跨越地理的海洋,也跨越時間的海洋(黃藝芬/攝)
建房標注村莊地理位置
在海外事業有成后,奎霞僑親們不斷回鄉置田建宅,陸續寄回大量資金甚至通過海路直接把建材運到村里,興建古厝洋樓。
每一幢老樓都有著清晰可辨的歷史風格:清末古大厝氣勢輝煌,見證第一代南洋華僑的打拼史;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各式西洋樓,土木石混搭著鋼筋水泥,乃至金屬材料、釉面磚,“洋身子中式帽”,融合閩南建筑工藝與南洋建筑風格,體現了中西融合的思維方式。
左側泉勝樓(建于1933年),位于奎霞村西區,鄉村道路原是一條蕓溝,村里人稱為“港仔墘”,村民說,海船載著南洋建筑材料由此入村。右側為春暉樓(建于1949年)。(戴仲達/攝)
“慰萱樓”(戴仲達/攝)
建筑工藝精美(戴仲達/攝)
女兒墻裝飾圖案刻有南洋水果(黃藝芬/攝)
此外,奎霞建筑群也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質大厝”以菲律賓華僑糖王取名;“慰萱樓”為改善母親居住環境而興建;“柳姑樓”為紀念祖母而命名;“東婆樓”為女主人居住而建;“泉勝樓”以兄弟之長子署名……每棟建筑還留下眾多名人墨客題詞,有清朝狀元吳魯題詞兩處,清代進士及秀才題字多處,有時任國民黨前主席林森題詞一處,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以及文物研究價值。
融入了西方建筑材料、風格,又體現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戴仲達/攝)
建筑群保留珍貴的家風家訓。(奎霞村村委會供圖)
“柳姑樓”為紀念祖母而命名,榕樹與房合為一體,游子難忘家鄉。(黃藝芬/攝)
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許建軍每次來到奎霞村,都被這一建筑群所傾倒。他認為,無論是閩南官式紅磚古厝、還是番仔樓、石頭鋼筋混凝土建筑,無一例外都選材講究、裝飾豪華、風格迥異,這些建筑充分反映了清代、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閩南建筑精湛的工藝,同時巧妙將家風家訓、處世之道等傳統文化融入其間,使奎霞建筑群更具特色,構成一幅壯麗的閩南臨海僑鄉華僑建筑大觀園景觀。此外,奎霞建筑群不僅擁有精美絕倫的女兒墻外,與眾不同在于建筑頂部設置涼亭,這些涼亭既是通向樓頂露臺的梯間,適宜居高乘涼賞海景,是奎霞建筑群的標志景觀。
洋樓頂部建設涼亭,是奎霞建筑群景觀標志。(戴仲達/攝)
洋樓頂部建設涼亭,是奎霞建筑群景觀標志。(戴仲達/攝)
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曾文國認為,奎霞建筑群不僅具備珍貴的文物價值,更是研究華僑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奎霞建筑群大多數建筑涉及了奎霞鄉親下南洋、抗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等不同時期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是一部完整的閩南沿海民眾的奮斗史,對研究清代至新中國初期閩南文化、華僑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與獨特的藝術價值,體現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