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龍“蒲牢”的亮相,“泉州尋龍記”活動正式拉開大幕。“蒲牢”是如何誕生的?哪條龍有望成為今年的“頂流”?制造過程中有何鮮為人知的故事?近日,記者采訪鯉城區文旅局并對話“十龍九子”的創作團隊之一,揭秘龍年IP藝術裝置的創作密碼。
“蒲牢”前期制作中(匹克國創團隊供圖)
政企攜手共創
啟動古城龍年生肖IP項目
鯉城區文旅局副局長林菲介紹,“十龍九子”是泉州市文旅局、鯉城區政府聯合匹克國創、鯉物文創合作共創的龍年IP藝術裝置項目,其中匹克國創團隊打造的九件藝術裝置“龍眾九子”是“十龍九子”系列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
林菲告訴記者,兔年春節,“泉州兔兔”火爆出圈,催生了泉州古城生肖文化節IP。春節過后,市、區兩級文旅部門早早地謀劃龍年春節的文旅項目。2023年3月底,首屆海絲泉州數字文創博覽會在鯉城舉行,當時參會的泉州匹克國創團隊曾對他們的龍九子IP進行介紹,“經過溝通和策劃,一拍即合,決定結合龍年生肖文化特征,啟動‘泉州古城龍年生肖IP’合作項目,開展龍生肖大型裝置展!”
林菲說,“龍之九子”寄托著人們祈愿平安的美好愿望,除了存在于民間傳說中,龍之子的形象也常作為裝飾物出現在建筑中。“泉州古城的街巷中、建筑物上,如府文廟、文勝巷、水門巷等,經常有它們的身影。我們研究龍九子的性格特征,討論如何將其與古城對應的點位和非遺文化做融合,再配上閩南話祝語……”
六年磨一劍
龍九子轉化為藝術裝置
“相信‘龍眾九子’會成為新春一大亮點!”泉州匹克國創總監盧建軍告訴記者,“十龍九子”中的“龍眾九子”是以《山海經》記載的龍生九子為靈感,將經典神話故事與現代風格巧妙融合,通過古籍中龍九子的描述,設計創作出形態各異、特點鮮明的全新系列形象,“在傳統龍文化中,注入閩南文化精魂,整組作品更有泉州文化味”。
事實上,這并非匹克國創首次“觸龍”。早在2018年,該團隊設計了一組龍九子產品矩陣,具有良好的粉絲基礎。盧建軍說,他們做過許多“龍文章”,此次將龍九子IP轉化為“龍眾九子”系列裝置意義非凡。“這是我們歷時6年的誠意之作,是龍九子IP與泉州古城、泉州在地文化的一次深度碰撞,也是泉州古城和本地產業的首次共創。”
“‘龍眾’有兩層含義:一是有九條龍,龍多勢眾,是為‘龍眾’;二是‘龍眾’在閩南語里表示全部、都的意思。我們經過討論,設定每一條龍子以自己獨有的個性及神通,與泉州古城里對應的九個點位相結合,并配上一句閩南話祝語。”盧建軍介紹,比如五子狻猊喜歡聞香沐煙,創作團隊就讓它與泉州香火鼎盛的廟宇相結合,再配上祝語“龍眾趁大錢”,寓意新年賺大錢發大財;比如八子負屃是九子里最喜歡舞文弄墨的,屆時它將出現在泉州府文廟……類似的設定好玩有趣,等待市民游客去尋龍探秘、揭曉謎底。
青年雕塑家助力
每個環節都精心打磨
項目啟動后,主創們的創作之路幾經波折。“最讓我們感到壓力的是裝置實物的落地。”盧建軍坦言,團隊最擅長的是創意和設計層面,卻未曾涉獵實體雕塑和藝術裝置的制作。于是,團隊主動出擊,尋找“外援”,邀請高校教師、青年雕塑家陳海影及其團隊為項目賦能。
“我們一開始就決定:在雕塑中置入更年輕、更當代的視覺表達。”盧建軍回憶,為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僅前期的平面設計原畫,到落地材料、質感、色彩方面的擇取,團隊人員就討論了近一個月。項目制作中,團隊展開數輪頭腦風暴,不斷溝通、修改、磨合,只為還原龍九子造型的生動性;在裝置材質的選擇上,團隊選用十幾種材料一一試驗,只為讓雕塑更有質感、更能抗擊風雨……九條“龍”共花了兩個半月完成。
盧建軍復盤“十龍九子”中的“龍眾九子”設計和制作過程,他認為,制作的難度主要在于材料間的搭配、細節的深入處理,以及難度較高的各種手工藝。比如“狻猊”龍的毛氈,要一片片順著龍的結構附著上去,一旦不順暢,整體毛發就會亂掉,團隊五六名成員耗時近兩個月,才完成“狻猊”的制作。
林菲說,“十龍九子”從策劃到設計,從制作到位置的選擇,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每個環節都凝聚著眾人的心血。盧建軍則表示,“十龍九子”中的“龍眾九子”,每條龍都蘊含著特別的制作工藝,它們在不同的建筑物、不同位置上有著不同的功能和意義,“燒了很多的腦,費了很多的力,加了無數次班,希望我們的誠意能為2024年泉州新春活動交出一份令市民游客滿意的答卷”。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