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青陽下草埔冶煉遺址(本報資料圖片)
學子結伴游覽晉江五店市
黎明大學學子拍簪花學士照(黎大 供圖)
泉州文創產品深受大學生青睞
兩岸學子在泉州少林寺感受“禪武合一”的少林武術文化
大學生品嘗泉州小吃
年輕群體是消費主力軍,也是創新發展主力軍。這個暑期,世遺泉州的青春活力,足!
不少青年學子將泉州列入他們暑期日程的重要一站。在學校組織的夏令營中探索世遺泉州,在自發組織的公益活動中助力鄉村振興;在團體組織的交流活動中漫游千年古城,在政府部門招募的青年文旅推薦官活動中宣傳海絲泉州。
在這個充滿活力與夢想的季節,泉州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海洋文明的城市,以其獨特的魅力迎接每一位青年學子的到來,青年學子們也以其足之所履為海絲名城代言:“夏”一站,趣泉州。□融媒體記者 魏婧琳/文 華大/供圖(除署名外)
研學實踐篇
北大學子安溪考古
漲海聲中千年港,世遺重續刺桐緣。
15日,北京大學2024年優秀中學生暑期課堂(考古學)、北京大學冶金實驗考古研究生暑期學校開課儀式在安溪舉行。
這已不是首次,而是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連續多年在安溪舉辦的常態化暑期活動。2019年—2023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市文旅局、安溪縣政府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助力泉州成功申遺。此間,安溪縣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合作共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教學研究基地”,并形成了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展示、利用,以及實驗考古、信息化和公共考古等全學科鏈條。多年來,每逢暑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師生都會到下草埔冶鐵遺址現場,學習冶金實驗考古的基本原理,觀摩冶鐵爐解剖、樣本采集,并討論交流實驗考古經驗,深化直觀具體的認知。
今年的行程安排包括聆聽張弛的《初識考古學》、沈睿文的《北大考古:中國考古學的縮影》、林瀚的《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及其普遍價值》、葉靜漪的《青春無悔 快樂逐夢》、鄧振華的《吃的考古學》、王思渝的《文化遺產保護:緣起、趨勢與困境》、陳福友的《荒野求生必修課——舊石器的打制技術》等多場重量級講座;到安溪清水巖、安溪文廟、安溪茶廠研學;到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參觀與發掘,進行調查實踐;參觀九日山、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洛陽橋等泉州海外貿易相關遺產點;參觀開元寺、伊斯蘭教圣墓、泉州府文廟等泉州宗教多元文化遺產點:參觀德化屈斗宮窯址、永春達埔香廠等。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為宋元時期留存下來的古鐵礦冶煉遺址。這里曾是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冶鐵場地,不僅見證了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歷史的發展歷程,更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繁榮景象。”安溪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歡迎廣大青年學子到安溪,探尋千年魅力,傳承文化遺產,“開啟北大學霸同款研學之旅。”
復旦學子下鄉授課
“聽溪楓下詩書禮,望岳壩頭日月星。”這是著名學者張善文教授為楓下書院撰寫的大門楹聯,上聯希望傳播傳統文化,帶領孩子們讀詩讀經知禮,下聯寓意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暗淡藍點,鼓勵學子們探索星辰大海。
楓下書院位于安溪城廂鎮經兜村,五十年前,有一棵千年巨楓生長于此,“楓下”因此得名。當年,孫志宏、孫志偉、孫燕華、孫燕雙等四兄妹的父親,是從這里走出去的經兜村第一個大學生。父親去世前立下遺囑,交代孩子們有能力的時候要回到故鄉。在自己從小出生成長的老宅子基礎上,孫氏四兄妹翻建了這個書院,并命名為“楓下書院”。身為復旦大學教師的孫燕華深情地說,當人們走出楓下書院,留在心中的,也許不只是鄉愁,而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對審美生活的向往,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
自2020年開始,楓下書院每年都會組織復旦大學本、碩、博的優秀學生,到書院進行交流、講課,與安溪縣及周邊中小學生互動交流,共同成長。這個夏天,復旦大學的學子又來到安溪。今年楓下書院夏令營以“AI賦能,賡續文脈”為主題,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子們從中感受著大自然、小村莊、小書院、大情懷。
漫游體驗篇
感受與青春合拍的浪漫
“今年元旦假期就組織過一場有門檻的旅游活動,32位中山大學、香港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小伙伴和我們一起忙里偷閑,在泉州度過一個晃晃悠悠的假期。”“二狗”是某相親網站主理人,曾組織青年學生泉州浪漫之旅。他介紹說,之所以選擇泉州,是因為泉州與生俱來的浪漫城市調性。
“二狗”表示,在泉州,紅磚古厝隨處可見,古樸小巷蜿蜒交錯,寺廟里香煙縹緲,還有裊裊南音動人心弦,太適合談戀愛了!青年聚會泉州游的最后一站是火爆的簪花體驗,女生們換上漂亮的衣裙,把嬌艷欲滴的鮮花一朵朵簪在發絲間,更是“錦上添花”。
“今年夏天,我們還將組織一場青年聚會,在日暮沉寂之時,到泉州的海邊,感受夏日的清涼,找尋一份不一樣的濱海浪漫。”“二狗”說。
打卡簪花學士帽
“這屆畢業生更會玩兒:大學生去泉州打卡簪花學士帽……‘國潮風’畢業季玩出新花樣……”日前,央廣網以這樣充滿“泉州味”的開頭,展開《這屆畢業生最愛去哪兒?》的報道。
“性價比高。”華僑大學畢業生小王來自重慶,她表示,“這個暑假有五個高中同學要來泉州,我成了東道主。大家都想來拍簪花學士照,另外一個原因,這里旅游成本比較低。簪花三四十元,又便宜又漂亮,作為畢業紀念非常超值。”
除了央廣網外,在澎湃新聞、新京報、重慶日報等報道的畢業季旅行“性價比”排行榜中,泉州也名列前茅,因為交通、住宿、餐飲等性價比高,受到學子青睞。
宣傳代言篇
一邊走讀“修學分”
一邊激蕩“金點子”
15日剛剛招募結束的“青春不設限 泉州見‘世’面”2024年高校學子海絲行集結國內高校學子、邀約泉州在地青年藝術家、文旅行業專家參與深度會談,開展不設限的青年頭腦風暴,旨在交流彼此的經驗和想法,激發更多的文旅創作靈感。
老街遛遛彎、古跡靜靜心、古城看看戲、美食解解饞……據市文旅局工作人員介紹,活動招募20—30名在讀高校大學生,以“研學調研+文化體驗”形式開展,開啟古城24小時生活打卡,通過城市走讀和“在泉州修學分”的方式,設置閩南戲窩子互動課、惠安花頭巾美學課、安溪茶藝品茗課、永春香道修身課、德化陶瓷器物課等互動環節,開啟世遺泉州之旅。看、聽、走、吃的方式,享受泉州一天的松弛感生活,循跡文化之美。
記者了解到,活動不僅是為了全面展示泉州的文旅資源,更希望通過大學生的“金點子”和無限創意,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與靈感,將泉州打造成為廣大青年喜愛的旅游目的地。
帶著家鄉去上學
古城感受閩南風
近期,鯉城區開展了第二屆“帶著家鄉去上學”暑期大學生古城體驗活動,讓鯉城的青年學子們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培養青年學子的責任感,同時將青年學子培養為泉州文化的傳播者,激發他們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熱情。
滿城紅磚古厝,燕尾華麗蜿蜒,泉州這座信仰之城遍地古跡,古厝與洋樓共存。沿著“鐘樓—中山路—僑批館—中山路—蘇廷玉故居—通政巷—古榕巷—南外宗正司遺址—三朝巷……”等經典路線,學子們攜手走進古城,感受濃厚的閩南風情。
鯉城區委人才辦工作人員介紹,第一屆“帶著家鄉去上學”的古城體驗活動成效顯著。沉浸式的學習和體驗,讓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變遷,對家鄉產生更加深厚的感情,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假期生活。活動不僅讓青年學子們感受到泉州文化的魅力,也激發了他們傳承和弘揚家鄉文化的熱情,吸引他們自發加入傳承和發展家鄉文化的隊伍中。
兩岸學子創作短視頻
宣傳推介世遺泉州之美
7月11日,海峽兩岸高校文化與創意論壇(2024)暨短視頻創作營走進泉州市豐澤區。據悉,該活動有來自臺灣藝術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和華僑大學等兩岸19所高校的130位青年師生參加,其中七成臺灣學生為第一次來祖國大陸。
活動中,兩岸青年師生在蟳埔民俗文化村,體驗“簪花圍”的非遺之美;游覽泉州少林寺,感受“禪武合一”的少林武術文化;參觀泉州22個世界遺產點之一的真武廟,體味“吞海”石碑的雄壯氣魄,攜手共唱《愛拼才會贏》。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祖國大陸,福建泉州歷史底蘊深厚,令我十分向往。”來自臺灣高雄的大學生莊舒晴表示,她和伙伴們將用鏡頭記錄下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的煙火氣和“千古風華千古情”的世遺之美。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