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道 > 內容

【閩南“泉”體驗】春夏節俗藏著閩南的溫暖歡樂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24-07-19

核心提示

閩南地區依山傍海,“依山者習農桑,處海者事網罟”,先民們在此開疆拓土、揚帆遠航。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獨特的歲時節俗逐漸于閩南形成,代代傳承。

泉州堅守著“最閩南”的歲時節俗,其中浸透著重鄉崇祖、愛拼敢贏、重義求利、山海交融的閩南文化精神,在“新中式”國潮中備受關注。

從年頭至年尾,人們在獨特的習俗中讀懂閩南的春夏秋冬。

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上,眾人潑水狂歡。

深滬灣再現海上龍舟賽

小朋友們傳承泉州拍胸舞

元宵佳節,市民在泉州市區中山路暢游燈河。

吃潤餅品泉州之味

端午節時,泉州獨特的嗦啰嗹民俗。(陳鈞 攝)

中山路上行進式民俗踩街表演

春節

地道年味“最閩南”

春節為一年諸節之首,是最具喜氣氛圍的節日。在閩南,此日子正之時(零點)一到,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供品,恭拜“天公”,敬祀祖先。家家戶戶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清晨,全家人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新衣。早餐合家吃面線雞蛋,吃蛋去殼寓意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征福壽綿長。當天出門走親訪友,見面互道“新年好”,俗稱“賀正”。是日街頭巷尾、村前厝后,人來人往,喜氣洋洋。

在閩南,正月里幾乎天天有各自的主題。閩南民謠有云: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舀肥,初七七元(人日,民間有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的習俗),初八完全(年糕得吃完),初九天公生,初十賣豆生(這天開始有鮮豆芽之類蔬菜應市),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即回娘家探望),十三吃糜配芥菜(一作“十三關帝生”),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之后的生活便恢復到平日狀態。

正月初一為一年之開端,閩南人為求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在這一天,不打罵小孩、不與人吵架、不討錢追債、不掃地、不赤足,夜不熄燈(寓意祥光永駐)。

初二是“女婿日”,出嫁女在這日與被認為是“半子”的女婿回娘家探親。若首次回娘家,娘家要準備二枝“掛尾蔗”及二只活的“帶路雞”給女兒女婿帶回家,以祝他們同甘共苦、永浴愛河,多子多孫、白頭偕老。

正月初五這天,在惠東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龍、南埔等地,有一個“吃大頓”的特殊節日,亦稱“做大歲”“無頭節”。民間傳說,明嘉靖某年春節前,因倭寇偷襲,人們紛紛外逃,至次年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鄉,便在這天補做“年兜”(除夕),祭奠來不及逃難而慘遭倭寇殺害的親人、抗倭捐軀的將士。

正月初九日俗稱“天公生”。閩南人有在農歷臘月廿九或正月初九“敬天公”的民間習俗,信眾還扶老攜幼、備瓜果供品,到泉州城里的元妙觀“敬天公”。古代,泉州民間各鋪境在正月還會各擇日舉行慶典,稱“做天香”,搭壇祭拜,舉辦各種文娛活動。

元宵節

燈燭之盛無逾閩中

在閩南,元宵節是最具有狂歡色彩的節日。泉州稱元宵節為“上元節”,有“上元小年兜”之稱,活動十分隆重豐富,為過年系列民俗活動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在泉州,更有過了元宵節才算過完年的說法,正所謂“十五元宵燈,十六煞了心”。

閩南元宵鬧花燈,在唐代由中原傳入泉州。到了宋代,泉州燈節發展至極盛,冠絕天下,古有“春光結勝百花芳,元夕分華盛泉唐”之說。南宋時期,南外宗正司移設泉州,皇室宗親將泉州花燈盛況推至高峰。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贊曰:“天下上元,燈灼之盛,無逾閩中者。”此“閩中”即指當時的泉州。每逢元宵佳節,泉州萬燈齊掛,長街一望如星海,人們紛紛上街賞燈,即為睇燈。

泉州燈俗豐富多彩,除了掛燈、睇燈,還有送燈、游燈、搶燈、串燈、猜燈謎等。掛燈之時,泉州人制作燈謎,貼附在燈上,供游燈人邊賞燈邊猜謎。南安豐州桃源元宵花燈習俗歷史悠久,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河南固始人傅實以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從長安帶兵入閩鎮守泉州,聘紫云黃守恭五世孫女為夫人,隔年元宵節前,黃家送紅、白蓮花燈一對,預祝早生貴子,開泉南上元娘家送燈先河。后傅實移居南安豐州,按照長安元宵結燈儀式,與民同樂,往后相沿成俗。在豐州,燕山黃氏家廟有“鉆燈腳”“折花枝”“請七星燈”等習俗。泉州方言“燈”與“丁”同音,“出燈”即“出丁”,因此燈會活動大多有“人丁興旺”的寓意。

泉州鬧元宵還有文藝踩街、吃元宵丸等歲時習俗。迎神賽會則于元宵節當天或過后數日舉行,明代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說,其時“大賽神像,裝扮故事,盛飾珍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后來,泉州把迎神賽會中的化裝游行改造為“文藝踩街”,有陣頭、花燈、彩車、妝人、歌吹漫步等各種文藝表演。今年春節期間,泉州舉行暌違20年之久的踩街民俗盛宴,30個方陣、30項非遺項目、1500名演職人員上演,迎來了30萬現場觀眾、超億線上新媒體曝光量,將元宵全民狂歡推向高潮。從宋代開始,元宵丸便成為泉州的應節食品。元宵丸圓滾滾,煮熟后香甜而不膩,用以供祀祖先神明,謂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元宵節吃元宵丸,取其圓形,祝福全家團圓、吉利、美滿。

泉州鬧元宵是閩南風俗民情的集中展現,深深扎根民間,世代相傳,影響廣泛。

清明節

品嘗“閩南的春天”

到了清明節,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潔齊而清明”,這是個祭祖掃墓的傳統日子。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

清明是日,閩南各家各戶在廳堂祭祖,清明節前后10天內為掃墓日子。

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則改在農歷三月初三上巳節,俗稱“三月節”。傳說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

泉州保留了古代寒食節的食俗遺風,“潤餅菜”和“清明粿”引得游客好奇品嘗。“潤餅菜”由中原的春盤、春餅發展而來,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芫荽等混鍋菜肴,即可食用,甜潤可口。“清明粿”是以糯米、小麥、地瓜干等碾粉作皮,包上糖豆沙餡,蒸制而成,香甜適口。古代寒食習俗到了閩南,便與山海交融,有了包山包海的獨特美食。

端午節

多元文化多彩民俗

時間來到夏季,農歷五月陽氣最盛,過強則惡。泉州人習慣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在閩南沿海地區,“五月節”是個大日子,也是各種民俗活動熱鬧開展的時節,以利健身防病、消災驅邪。這些傳統民俗既有中原地區習俗的身影,又顯示出了海洋文化、閩越文化和兩岸情緣的影響。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賽龍舟。自1784年以來,石獅蚶江閩臺對渡在240年間持續舉行,是泉州獨有、世界唯一的“海上潑水節”。清代嘉慶十一年(1806年)的《蚶江海防官署碑記》記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當時的蚶江作為泉州與臺灣通航通商的中心碼頭,海交貿易繁榮興盛。時人每逢端午節,對渡船只相互追逐潑水,情誼交融,互祝吉祥。閩臺對渡演化至今,每年端午,泉州灣蚶江古渡海面上百舸競渡穿梭,人們用桶勺滿盛海水,相互追逐傾潑,成為兩岸人民深厚情誼和同源文化的最好見證。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和“中國最具地方特色民俗節慶”。

泉港沙格龍舟賽始于明永樂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最早開展端午“海上賽龍舟”習俗的鄉村之一。當年因瘟疫流行,沙格民眾于端午節劃龍舟,祈盼以正祛邪。清初,沙格的王忠孝及王氏族人隨鄭軍東渡,客死臺灣,沙格人借每年一度的端午龍舟賽緬懷王氏族人。至今臺灣仍有很多王氏后裔,每年端午組團回鄉,密切了兩岸親緣關系。而在惠安崇武、晉江深滬則有獨特的陸上游龍舟活動,深滬的旱地“嗦啰嗹·扒龍船”隊還成為各大節慶活動時的特色民俗陣頭。

除了賽龍舟外,泉州還有很多趣味的端午習俗活動。時常登上央視的水上捉鴨在石獅蚶江、晉江安海一帶盛行。參賽者光腳走上涂了油、伸向水面的杉桿,嘗試打開尾端的鴨籠子捉鴨,但大部分人沒走幾步就落入水中,引起圍觀者一陣善意的哄笑。相傳這一民俗是由鄭成功在安海操練水師的辦法演變,極具挑戰性和趣味性。國家級非遺“嗦啰嗹”采蓮巡游詼諧風趣。在農歷五月初一或端午這日,采蓮隊伍里,一位扮相滑稽、手舉長桿紅旗的“鋪兵”如醉似顛充當前導,隨后眾人沿途敲鑼打鼓,提花婆做著滑稽的采蓮動作,引人注目。最后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老龍頭,徐行壓陣。他們在采蓮樂曲聲中,載歌載舞,游街串巷,挨家挨戶入宅舞旗拂掃,寓意驅邪求安。每年農歷五月初一,泉州城南后山宮都會舉行“嗦啰嗹”巡游活動,將祈求平安、消災驅邪的美好祝愿傳遞給沿途的市民。

四時遷易,物色多姿。閩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強烈的地域文化認同,強化了民眾傳承民俗的動力。在每一個精心揀選、共同造就的歲時節日里,人們相聚以繽紛的娛樂活動傳承弘揚文化。

責任編輯:蘇慧敏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三区 | 中文字幕羞羞视频网站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喷水 | 日韩欧美一区不卡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2017 | 亚洲午夜成人Av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