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吹拂七世紀,喚回英雄照未來。10月30日,隨著中意兩國代表一同揭幕,馬可·波羅雕塑在泉州文興古碼頭遺址旁石頭街草坪安家了。
公元1291年,馬可·波羅從泉州乘船返回意大利。此次,在中意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周年、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之際,馬可·波羅“重返”刺桐城,不再離開了。他站立在文興古碼頭遺址,左手抱書、右手執筆,迎著海風、遠眺大海,將永久見證泉州與世界的友好交往,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繼續探索身邊的世界,在全球各地建立友誼和理解的橋梁。
馬可·波羅雕塑
致敬馬可·波羅
將泉州與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馬可·波羅是向西方介紹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馬可·波羅游記》,是西方人感知東方、了解泉州的第一部著作,向整個歐洲打開了了解神秘東方之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介紹,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他向世界介紹了他所見到的刺桐城景象,記錄了胡椒、香料等貨物的海洋貿易及其稅收,描寫了居民自由的宗教信仰、先進的文身之術,介紹了德化陶瓷的制作和貿易,他帶回的德化瓷風靡歐洲,被稱為“馬可·波羅罐”。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當時泉州刺桐港的繁盛與開放,讓世界對這座東方大港有了最初認識和無限向往。泉州市副市長姚飛說:“馬可·波羅的記載,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泉州與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后來的中西方交流開啟了一扇重要窗口。”
對于這樣一位人物,泉州立像致敬,表達海絲名城的崇高禮遇。
致敬永恒的探索求知欲
像一團火點燃溝通理解不同文化的熱情
但立像,又不僅是致敬馬可·波羅一個人。意大利駐廣州總領事德派羅表示:“還是對人類永恒的求知欲和冒險精神的致敬,是對溝通理解其他文化愿望的致敬。”
馬可·波羅開啟了東西方交流的這扇門,無數人追尋他的足跡,探索東方。
在10月30日下午的“馬可·波羅與中國”座談會上,丁毓玲認為:“馬可·波羅像一團火點燃了西方人對東方的熱情,他的游記觸發了西方人對于遙遠異域,尤其是對中國的向往。”
1375年,西班牙亞伯拉罕·克萊斯克家族根據馬可·波羅的描述,繪制了現存內容最翔實、繪制最精美、流傳最廣泛的14世紀世界地圖《加泰羅尼亞地圖集》,地圖里繪制了駱駝隊伍和馬可·波羅,以歐洲城堡的形式標注了刺桐城。而1460年,威尼斯修士弗拉·毛羅繪制了當時歐洲最大、最詳細、最準確的地圖,把刺桐港繪制得非常細膩,有許多港灣,標注泉州為“刺桐王國”。
兩幅地圖的作者,因未到過泉州,不了解泉州的城市建設,因此都以歐洲城堡的圖形標記刺桐城。但即便如此,他們都因為人們對泉州的向往,堅定地在自己的地圖中標注下泉州這座“東方第一大港”。
而從13世紀到20世紀,跟隨馬可·波羅足跡來到泉州的名單很長很長。
致敬文化交流與互動
間接推動全球一體化進程
在德派羅看來,馬可·波羅的中國之旅,不僅是一場探險,更是一段發現文化交流和連接遙遠世界的故事,是東西方互動的重要階段之一。他的非凡壯舉,為人類探索理解和連接遙遠世界提供了生動的見證。
今年7月,意大利著名藝術史學家、評論家羅貴辭在中意兩國相關機構的支持下,在北京策劃開啟了《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展覽。135件展品,有的是從中國傳到意大利的,也有些是從意大利傳入中國的,展現了馬可·波羅及其追隨者如何聯結意大利和中國所代表的古老文明。
在交流之中,不同文化進行有趣融合。丁毓玲介紹,馬可·波羅將德化白瓷帶回意大利,被稱為“馬可·波羅罐”,從此掀起了歐洲“中國白”的浪潮,瓷器成為泉州海洋貿易的大宗貨物。“馬可·波羅罐”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件到達歐洲的中國瓷器,現在仍然在威尼斯圣馬可教堂展出,讓人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厚歷史淵源。而在羅貴辭看來,中國美學影響了意大利的工藝美術。
宋元時期的泉州以開放擁抱世界,在開展海洋貿易的同時,也熱情地接納了隨之而來的不同宗教和文化。中國本土道教和儒家文化,“中國化”的佛教,外來的伊斯蘭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與泉州本土文化互相交融、長期共存,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和平共處的景象。泉州的外來宗教建筑包括墓葬區,密集分布在靠近海上交通運輸的主要區域——城南,以及承擔國內遠途運輸的交通要沖——城東,這就是海外貿易發展以及集散貨物的結果。
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曾仔細閱讀和研究過出版于15世紀晚期的安特衛普拉丁文版《馬可·波羅游記》,并留下了260多處批注,其中有多處跟泉州有關。通常認為,當時哥倫布為準備第三次航行到美洲時參考了這本書。可以說,哥倫布等人是在馬可·波羅的影響下走上了發現新大陸之旅,開始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
致敬照鑒未來的友誼
期盼結出交流合作新碩果
沿著馬可·波羅開辟的道路,中意兩國人民傳承他的探索精神,在各領域展開友好交流與互利合作。外交部歐洲司參贊韓曉燕表示,馬可·波羅雕塑不僅是為了緬懷他的卓越貢獻,更是為了弘揚他所代表的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精神。
“從那時起,已經過去了7個世紀,但馬可·波羅的形象今天仍是我們所有人的靈感源泉。”德派羅說,圍繞著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中意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周年,中意兩國、外交領事機構、有關省市開展了博物館展覽、研討會、文化沙龍以及藝術家、學者的交流,不斷促進兩國文化對話的相互理解。德派羅說,時至今日,馬可·波羅仍是激勵開展文化對話的偉大人物,仍在激勵年輕一代勇敢走出去探索世界,發現和了解其他人、其他文明。
第一次來到泉州的歐洲在線協會聯合會創始人、主席馬西莫·安德烈奧利就有了他的新發現。當第一次觀看泉州的拍胸舞時,對此毫無了解的他驚嘆道:“竟然在泉州有類似毛利舞的舞蹈。”確實,拍胸舞源于古閩越族的蛇圖騰崇拜,也是來自古老文化的傳承。第二次來到泉州的德派羅走進泉州海交館“中國舟船世界”展區,對泉州的造船技藝十分癡迷,邊看邊聽若有所思,讓人聯想到馬可·波羅的家鄉威尼斯,同樣是一座善于造船的城市。
這次泉州之行,馬西莫·安德烈奧利介紹了威尼斯市今年起開展的馬可·波羅路線中國城市合作項目,介紹了威尼斯世界遺產傳承保護經驗,以及過度旅游帶來新挑戰形勢下的應對之路。他說,泉州與威尼斯非常相似,雙方可以在水環境治理、美食、藝術、博物館等方面加強合作。對此,泉州熱烈回應,期盼在世遺城市保護管理,移民、海商、創意學術交流,以及博物館交流等方面發揮雙方的優勢,開展更廣泛的合作。
以馬可·波羅雕塑的落成揭幕為契機,泉州與意大利將在各領域深化開展友好交流與互利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新的力量。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