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碗坪侖窯裝燒工藝有支燒、疊燒、覆燒、匣缽單燒等。從遺址中出土的廢品看,碗、盤、盒、碟等釉面的竄煙、粘渣和內底的粘結支釘和墊圈以及與傘狀窯具粘結在一塊的現象表明,這時匣缽還沒有廣泛的應用,主要工具是傘狀、柱狀窯具和“重合疊燒”法所使用的支釘與墊圈。這種方法也有不使用支釘和墊圈的,而是將碗心底部旋露出一圈瓷胎,即所謂的“澀圈”。這種方法避免器物重合時粘釉,又消除了支釘和墊圈所留下的疤痕,還可增加裝燒數量,節省原料,提高產量,這種裝燒工藝在德化窯的使用,在南方顯然要早于元代才“首次應用”的景德鎮湖田窯。
北宋時期碗坪侖窯瓷器上的裝飾花紋極為豐富多彩。花紋裝飾方法以模印為主,兼有刻劃。裝飾的部位,碗、盤、碟等多在內面,而盒多在蓋面,底部較少。壺多裝飾在腹部器表或肩部,其題材多取之自然現象和花草植物,還有少量的匠作人名、吉祥語和符號等。按其藝術特征可分兩部分。其一:碗、盤、碟之類裝飾內容,以云紋、菊瓣紋、篦紋、雷電紋、云水紋為主,雷電與云紋、蘆葦與云電紋、雷電與卷草紋、四瓣紋、草葉紋、卷草紋、電紋、團花、蓮花、蓮瓣紋、細密條紋、交錯菱形紋、細繩交錯蓮瓣紋及牡丹紋次之。風格上花紋注重變形和圖案化,構圖疏朗而灑脫,造型清新、簡練?;y有繁有簡,有精有粗,線條流暢活潑而精細。另外,裝飾花紋也因產品檔次的不同而不一樣,低檔品的花紋都簡單粗疏,高檔品的花紋則很精細。其二:盒類裝飾題材以花草植物為主體,動物次之,內容除以上牡丹花、菊花、蓮花等仍較多的使用外,云紋、雷電紋之類在這里不再采用。常見的有萱草、蘭花、三葉紋、馬蘭花、浮萍、草花、折枝花、茨菇花、飛鳥銜枝、蘆雁展翅、蜜蜂采花、雙魚戲蓮、游魚吐水、海棠、茶花、流云卷草、花心卷草等約有數十種。個別的器物上還印有工匠名姓等文字。這類裝飾藝術風格,花紋注重寫實,少見變形。構圖簡潔明快,主題部分都位于蓋頂的中心,制作精美細致,刻劃準確,花紋寫實性強,而又富于變化。所以有些花紋名同實異,形式之繁多,制造之精美,為國內所罕見。與其它器物所不同的是,盒底尚有各種不同的印紋,以文字,或花卉、或符號,這些印文是匠師們在印模上隨意刻劃,因此都不規整,也無一定規律,顯得十分草率。
北宋時期碗坪侖使用的是龍窯,從發掘出來的窯基看,其結構簡單,還沒分間,且破壞十分嚴重,僅留窯頭部分,已無法知其長度,據發掘者觀察,“它肯定不會長于元代屈斗宮窯。因此,我們認為古窯的發展過程,可能是愈早愈短,坡度也可能愈緩,……除窯頭破壞不計外,其殘長達56.1米,但坡度不及元代屈斗宮窯的大,略緩于屈斗宮在11°-18°之間”。一般認為坡度能起到煙囪抽力和供給窯室內通風強度,以及使燃燒的氣體排出室外的作用,促使熱量氣體在窯室內常處于均勻地流動狀態。所以坡度的大小對室內氣流的快慢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燒瓷的質量。由于碗坪侖窯兩座窯的坡度都比較小,窯室內的熱氣體流動緩慢,不容易升溫,影響了熱氣體的正常流動,導致氣氛和溫度處于不均勻流動狀態,窯室溫度無法準確的控制,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窯址中出土的許多生燒、粘結和不同色調的瓷器基本上都是這種原因造成的。說明德化窯在初燒時期,龍窯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有待總結經驗,進行窯爐坡度和結構方面的改造。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