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宮窯的窯爐仍是依山坡而建的龍窯,當地俗稱“蛇窯”。窯基北高南低,呈斜坡狀,傾斜度為12-22°。南北水平高整14.4米。窯床長57.10、寬1.40-2.95米。該窯除頂已坍塌、中部破壞較嚴重外,其它各部位和結構基本保存完好,較碗坪侖窯不同的是該窯從頭至尾,坡度一致,逐步升高,而沒有忽陡忽緩的現象。從結構看,碗坪侖窯是不分間,屈斗宮則分間,其長度據研究,也要長于碗坪侖窯,屈斗宮窯實際就是曲龍窯向階級窯發展的一種過渡形式,只是還沒有階級窯那樣的高大。屈斗宮窯的改進,在燒制過程中比較容易控制氣氛和溫度,這應是屈斗宮窯質量提高,產品增多的主要因素。但是從出土物觀察,該窯的產品仍有一定數量或灰、或黃、或深、或淺的色調,生燒或火候未能到適當溫度而造成的次品,暴露出屈斗宮窯的燒造技術存在的一些問題,盡管如此,元德化窯是在總結宋代燒造經驗,不斷改進技術的基礎上穩步發展起來的。德化窯燒造水平的提高,為明代中葉達到頂峰進入昌盛時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朝建立以后,統治者為恢復因長期戰亂而遭受到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鞏固政權,采取了發展經濟的措施,制定了“居安思危,處治思亂”的治國策略,使明朝經濟迅速恢復,手工業也有了明顯的發展。在這一形勢下,永樂(1403-1425年)、宣德(1426-1435年)年間制瓷業達到了高峰。德化窯自宋元以來的不斷發展,到了嘉靖、萬歷年問也達到了昌盛時期,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