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鼎公火鼎婆”表演者飾演一家三口,“火鼎公”上身著反穿羊羔黑裘,下著寬筒黑褲,褲管下端緊束繃帶,腳穿圓口軟底男布鞋,腰束長綢巾,手執竹制長煙管在前;“火鼎婆”身穿鑲邊大襟紅衫,下著鑲邊寬筒大紅褲,頭頂盤起高高的發髻,腳穿高底繡花軟底布鞋(閩南俗稱“大公雞鞋”),手執大圓蒲扇在后;一口內燃木柴的火鼎(即鐵鍋),架在兩根竹竿中間綁著的“四腳架”上面,兩人通過綁在竹竿兩端的長綢巾抬起火鼎;“女兒”身穿青色鑲邊大襟衣和鑲邊寬筒褲,腳穿繡花軟底布鞋,一根軟竹扁擔兩頭挑著裝有一小捆木柴的小竹籃,緊隨兩老之后。表演者三人踏著民間小調《十花串》(又名《流水板》)等節奏輕松、明快的民間樂曲悠閑自得地表演,“火鼎公”一步一撅臀,“火鼎婆”一步一擺腰,二人以滑稽、幽默的情態戲逗觀眾,女兒緊跟二老,及時向“火鼎”添投木柴,以使火焰不滅。
“火鼎公火鼎婆”寓意深刻,表達了人們對驅除疾疫、驅邪鎮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求。“火鼎公火鼎婆”表演形式也逐漸從民俗宗教儀式向舞蹈表演演變,并不斷發展和變化。如舞蹈最重要的道具“火鼎”,由最先“火鼎踩路”抬著滾燙的“油鍋”,到獨立成單一舞蹈而改為燒柴的“火鼎”;為了增加舞蹈的情趣,角色由嚴肅的宗教儀式人員改為風趣詼諧的一家三口人。所有這些都十分清楚地保留了該民間舞蹈由宗教儀式到舞蹈表演發展、變化的歷史足跡,對深入研究民間舞蹈的發展歷史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來源:海峽文創網 責任編輯: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