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公告
本網熱忱歡迎網友投稿,您可以從以下方式中任選其一:
投稿郵箱:whcyw888@163.com
“自古名山僧占多”,相傳早于隋初開皇八年(589年),就有僧人于靈源山頂立寺祀奉觀音大士。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來庵隱居的道士蔡明浚與寺僧守凈共同擴建。元末明初(1368年)陳友諒舉事兵敗,其驍將張定邊亦遁于此山削發為僧,號沐講禪師,于明洪武初年在山腰建新寺。寺分為上下二寺:上名天公案(觀),因常有紫云蓋上,故號“紫云寺”(后毀);下名靈源寺(即靈源庵)。明永樂七年(1409年),寺左又建一“霽云書院”,一稱朱子祠。正德年間(1506年前后)里人吳東籬,精通堪輿,親自勸募在右邊建尼姑庵舍和夫人媽宮,并筑寺圍墻。為此,寺宇規模初定。明人蘇浚有《詠靈源庵》一詩寫其形勝:“丹崖玄室倚天孤,一徑遷回萬壑殊,有客入門苔不掃,無僧余法鳥相呼。胸吞渤摟三島,手拍浮丘倒百壺。夜靜鐘聲醒客夢,天花渺渺出仙都。”
經歷代僧眾保護修葺,千年古剎靈源寺現已成為泉南最享盛名的禪林之一。1982年至1995年,靈源寺開辟了自泉安公路至寺院的盤山公路。在距寺院三百米處和大殿廣場旁建立了兩座雄偉的山門。寺廟左右及山門附近奇石佳景處,分別建有壩上亭、慈濟亭、四達亭等七座亭閣,與殿宇互相輝映。1998年,大殿后又落成一列三座殿宇,中為大雄寶殿,右為地藏殿,左為祖師殿。大殿前面,鋪有1500平方米的鋼筋水泥廣場,十分寬敞。廣場前臨山谷處,因勢建筑起一列雙層地上室,作為接待四方賓客的宿舍和食堂之用。高低錯落,布局有致的靈源山又增一道風景,與靈源山山林勝景交相映襯,相得益彰。大殿前連著一座三開間的拜亭,飛檐翹脊,金碧輝煌,軒朗而宏麗。拜亭及殿廊均采用透雕玲瓏精致的青石盤龍柱,柱上鐫刻鎦金對聯,其中有相傳為宋代宰相曾公亮題的“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有明代探花,書法大家張瑞圖手書的“從聞思修大士何曾出世;法界定慧眾生各自開堂”,以及一副古代流傳下來佚名的“洞口春深煙雨、海門夜半漁燈”等名聯。還懸有清代翰林莊俊元題的“古佛”,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題的“靈源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題的“天壇”等匾額。
[責任編輯: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