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雙炯進蘊玉瓷莊后,得到名師認真嚴謹又誠摯和藹地傳與技藝。他才思聰敏,學習勤奮,接受力強,善于觀察琢磨,敢于大膽嘗試實踐,深得師傅器重,進步極快。同時手腳勤快,不怕辛累,任務緊張時,常自延長作業時間,晚上點起小油燈加班。因此,更受師傅疼愛。他在這里前后斷續地度過了5年瓷藝學徒與業余實踐習作生活,草草學得了陶瓷雕塑工藝的初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法,也捏出了相當部分“習作品”,受到蘇勤明老師傅與師兄弟們的稱許,也因此與瓷塑藝術結下難分難舍的終生情緣。
1951年夏邱雙炯入伍從政,由于工作繁忙等客觀因素,尤其是50年代后期當了縣水電部門的領導后,工作更忙,無懈顧及志趣與愛好,割愛與瓷塑藝術暫時作別,一晃一二十年。但是在這期間,他從未釋下雕塑藝術的情懷,總是尋找機會去接近它。出差到外地,常去逛書店物色有關雕塑藝術與陶瓷工藝、窯爐知識的書籍,如《藝用人體解剖學》、《陶瓷工藝學》、《陶瓷雕塑工藝》等,購買帶回,利用晚上等業余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從書本上尋回“舊愛”,“過把癮”地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文化大革命”期間批判“白專”道路,競使他產生了“逆反”思想,恍然悟起了自己的貧泛與空虛,引起他對實踐技能的迫切需求感,從而促使他回頭重新去接觸、探索陶瓷生產與實踐工藝技術的追尋,并私下又“偷偷”“捏”起瓷泥來。為了鉆進去,他在家里建起“小實驗室”,試配方;設置瓷塑作業臺(實僅一張小桌子)。闊別20余年的舊藝重溫,操起瓷塑小刮刀,創作出部分人物、動物等小玩藝作品。又自己設計建成微型小電窯,試成以電燒瓷。1977年他擔任中共德化縣委常委(后任副書記),分管工業,由于工作的需要,經常下鄉、下廠、下工地去接觸實際,檢查工程進度質量。他每次下去,隨時隨地結合搜尋自己心中的“獵物”——采集陶瓷原料礦石標本,帶回交給有關瓷廠進行各種試驗,或自己進行試驗。1984年至1985年,他為試驗一種新釉瓷種,花了不下100多個夜晚進行100多次試驗,終于偶然中試成了一種古樸典雅的鐵系花釉。這種瓷釉其色澤恍如瑪瑙,綺麗璀璨,瑰奇無比,外表看似黑釉,而強光照射下則為能閃動的血紅寶石色的“瑪瑙釉”。等等。使他原來與陶瓷藝術結下的“不解之緣”更“癡情”入迷。
來源:德化網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