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聲音》會不會曇花一現?
《好聲音》的熱播,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與其他綜藝類節目相比,其精良的制作給人印象深刻。
《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介紹,為確保節目品質,精良制作的理念貫穿節目始終。為捕捉到每個學員、導師和親友團的表情和動作細節,每集不到90分鐘的節目,節目組27臺攝像機同時攝錄,調用素材量達到10000多分鐘,片比高達130-140∶1,是國內同類節目的至少40倍。為學到“The voice”版權方的精髓,節目組認真比照學習海外節目的流程、布景、燈光、臺詞腳本,甚至攝像機光圈調校的標準。“綜藝節目的成功秘籍,往往就隱藏在這些高度專業化分工的操作細節背后。”
一檔有持久生命力的節目,不僅要好看,還要通過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文關懷。中國傳媒大學學者徐帆表示,《好聲音》的背后,流淌著平凡人豐富的情感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正因為此,堅持通過歌聲贏得自信和尊重的“哈尼王子”李維真,臺灣盲女歌手張玉霞、背負工友夢想而來的航天科工云杰,這些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才走進了千千萬萬觀眾的心里。
然而,在節目熱播的同時,也有人不客氣地提出了批評和意見。他們中,有人批評部分選手存在身份和故事造假,有人質疑專業選手和業余歌手同臺競技是否公平,有人則擔心優質學員資源枯竭導致節目難以為繼。 在充分肯定《好聲音》的同時,業內也在質疑:第二季的《好聲音》還能持續這樣的火爆嗎?高投入高產出的制作和播出模式會否難以為繼?它會不會也像中國其他幾檔曾經非常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一樣,盛極而衰,甚至曇花一現?
責任編輯: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