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 光耀四海
發布時間:2013-05-26 來源:泉州晚報
打城戲 宗教劇種 中國唯一
泉州打城戲(又名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是泉州、晉江民間由宋元以來僧、道宗教法事衍變、發展起來的具有明顯宗教特征的地方戲曲劇種。因儀式中有“打地下城”(即“破獄”)和“打天堂城”的科法和武術、雜技之藝能表演為標志而被稱之為“打城戲”。該戲作為中國唯一的宗教劇種,是泉州傳統戲劇的一朵奇葩。2008年,打城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科班教學解傳承之憂
九旬傳承人走進校園育新人(陳智勇 攝)
泉州打城戲源起于道教祭祀活動,發展和成熟于道、佛法事表演。無論是內容與形式,都與宗教緊密相連、與民間民俗活動相依相存。打城戲表演文武兼備,戲路廣,富有宗教特色和閩南鄉土氣息,展現了我市豐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如何搶救保護打城戲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這一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根據2009年44次市長辦公會議精神,2010年5月,泉州市打城戲傳習所掛靠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成立,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運作體制,搶救傳承打城戲。
去年9月份,泉州藝術學校首屆打城戲專業開班,年過九旬的打城戲老藝人洪球江領銜教學。首屆打城戲專業共招收了12名學生,年紀最小的只有11歲,最大的16歲,他們將在泉州藝術學校學習打城戲和我市傳統戲曲藝術。
“這次打城戲專業開班,我十分高興,感謝各界對打城戲發展的關心。”今年已經93歲高齡的打城戲老藝人洪球江十分激動,他說,希望所有學生要有吃苦的精神,將獨特的打城戲表演藝術學好。在今后的教學中,洪球江雖然沒有具體擔任教學任務,但他定期給這批學生作示范教學,讓他們學到“原汁原味”的打城戲。同時,還邀請“梅花獎”得主、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當家花旦陳娟娟一道攜手幫助教學工作,為打城戲專業提供雄厚的師資力量。
“五個一”工程搶救瀕危“國遺”
打城戲精彩表演 (陳英杰 攝)
打城戲專業開班是我市培養一批打城戲新人的舉措之一,我市相關部門經過多方調研形成搶救扶持打城戲“五個一”工作方案,即成立一個傳習所、設立一項資金、培養一批新人、打造一出戲和出版一部書。兩年來,這一系列舉措已經陸續實施,取得初步成效。
打城戲的劇目,都是該劇種發展過程中的藝術積淀,可分為宗教戲、歷史劇、武俠戲、傳統戲和新創戲等五個類型,《目連救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戲劇傳統劇目,這一劇目集戲曲、舞蹈、雜技、武術于一身,將“唱、做、念、打”融為一體,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壇等雜技表演。目前,泉州打城戲傳習所正著手準備進行編排,不久后有望重返舞臺。
打城戲是我國眾多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由佛教和道教兩種宗教儀式中發展起來的地方戲劇種,它融合了兩種宗教文化及藝術的精華,具有其他任何地方劇種所沒有的宗教藝術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打城戲在泉州乃至閩南地區影響廣泛,并曾應邀赴伊朗、日本、印度等國和臺灣地區參加戲劇節演出,獲得好評。我市相關部門將組織戲史學者,通過廣泛進行社會調查、搜集、記錄老藝人的口述、回憶打城戲戲曲活動的珍貴史料,精心撰寫一部兼顧資料性、理論性的打城戲專著,讓這一獨特的戲曲傳承更具深厚的理論基礎。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