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研究 > 正文
探尋泉州蛇文化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

  法主圣君又稱法主公,是一位亦佛亦道的神仙。相傳,宋開慶元年,永春九龍潭石牛洞中潛伏著一條三叉尾巴的蛇精,經常出沒傷害生靈,村民只得年年獻上一對童男童女以求平安。當時安溪有張、蕭、洪(一說姓章)三位結拜兄弟,自告奮勇入洞誅殺蛇妖。姓張之人扼住蛇首,臉部被蛇妖吐出的毒煙熏黑,因此其造型為手扼蛇首、黑面怒目。最后,三人誅殺了蛇妖,也因此成仙。

  據考證,法主公原名張自觀,相傳為永泰人、閩清人,也有人稱是德化人。出生年代一說為北宋年間,宋代洪邁、明代何喬遠等則稱南宋。

  法主公信仰起源于永春,在閩中、閩南地區廣為流傳,僅德化就有法主公廟98座。清初,渡臺的泉州茶商將法主公香火帶入臺灣,法主公被泉臺兩地的茶商視為守護神,并隨著華僑傳播到東南亞。

  另悉,泉州還有五處蛇廟 得名多與地形物貌有關。安溪龜蛇廟位于龍涓,始建于清朝,因所處地形酷似龜蛇合體的玄武,故稱龜蛇廟。安溪石蛇巖位于藍田,始建于清代中期,1989年重新修繕,供奉清水祖師,因建在外形似蛇的巖石上而得名。德化大蛇堂祖祠又名“大龍堂”,位于楊梅鄉楊梅村,為林姓祖祠。永春龜蛇宮位于吾峰鎮吾西村,離宮約200米處有一向下延伸的小山,形狀像一條向下俯沖的大蛇,殿正前方有兩塊凸起的石頭,像是蛇的眼珠,宮前方30多米處有塊石頭形似龜,此宮歷史久遠,明代遷建于現址。永春石蛇宮位于吾峰鎮侯龍村,始建于明代,1995年重建。泉州13個地名與蛇有關

  泉州有沒有和蛇有關的地名呢?泉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艾玉河告訴記者,和蛇有關的泉州地名有十三個,且大多在郊縣較為偏僻的地方。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