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像船、有3個輪子的這輛車,能在路上跑,也能在水里游。
泉州網-東南早報訊(早報記者 蘇凱芳 文/圖)上個月是今年的諾貝爾頒獎季,瑞典諾獎委員會陸續公布2013年諾貝爾各大獎項獲獎名單。就在人們敬佩獲獎者為人類所作的貢獻時,有那么一部分人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發明或作品。在漳州,有許多民間“愛迪生”,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工作中的一個經驗總結,都可能激發他們的靈感,從而成就一個新發明或新作品。
“80后”懷揣飛機夢 16年連造2架飛機
華安男子黃金坤今年33歲,卻在16年內造出2架飛機。
1996年,初中剛畢業的黃金坤在去廈門看姐姐的路上,第一次見到飛機。同一年,他在雜志上讀了中國農民造飛機第一人劉亦兵的故事,由此萌發了造飛機的夢想。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要造飛機談何容易。資金匱乏、知識緊缺、家人不理解,成了“攔路虎”。為了夢想,他曾一天干3份工,服務生、幫廚、運輸工……只要能賺錢;閑時則研究如何造飛機。2006年,他花1000元買來一臺報廢車的發動機,又四處逛市場買了幾百元的廢舊鍍鋅管,花錢請電焊工幫忙,用了半年多的時間,造出第一架飛機,命名“開拓者號”。但由于飛機太重,首次試飛以失敗告終。
通過總結第一次造飛機的經驗,黃金坤著手造第二架飛機,他回憶說,“線路是最大的障礙,我真不懂怎么裝”。通過咨詢各地的航迷朋友,搜集研究網上資料,選購材料,最后請小車線路工完成安裝,去年11月,第二架飛機面世了。這架單座旋翼機高2.67米,長5米多,重200多斤,最大速度每小時 80公里;裝備50馬力的發動機,轉速每分鐘可達6500轉。黃金坤表示,這架旋翼機比第一架飛機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數,“由于采用旋翼機和直升機結合的設計,即使飛行時發動機熄火,也能以較慢的速度降落,而且它的抗風性比較強”。
“用了3年多時間才完成,總造價達七八萬元。”他說,試飛是他下階段要做的,等飛起來后,他打算再造一架飛機。
16年的堅持,同時打3份工的艱辛,在黃金坤看來,“一切都很值得,因為別人都沒有走過的路,我走過,而且我走過來了!”最初村里人嗤笑他的想法是天方夜譚,家人明確反對;如今家人漸漸理解,母親經常到漳州市區探望他。而且在制造第二架飛機的過程中,他的發明靈感得到激發,如今他已有3個專利在手,這全是造飛機的意外收獲。
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