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工業設計不只是
“產品美容”
早報記者 劉莉萍
近日,在以“工業設計與晉江產業升級轉型”為主題的相關交流對接活動上,中國工業設計業界資深專家、浙江大學教授應放天表示,工業設計不能停留在給產品做“美容”上,而應提高技術水平,創造更大的附加值。
觀點一
巧用設計創造附加值
應放天舉了個例子:科學家發明了電爐絲,成本大約3元,被一位商人設計成電爐子,賣了30元;又有人覺得電爐子容易燙手,于是設計成電飯煲賣了300元;后來有人把它設計成可以定時、預約、控制軟硬度的電飯煲,賣了上千元;與此同時,也有人因為技術不過關,使制造出的電爐絲加溫速度緩慢,于是便直接將其裹進了毛毯,成就了紅紅火火的電熱毯產業。
“設計可以為各式各樣的電爐絲創造各種各樣的機會,從而提升產業的價值,用來改善我們生活的質量。”應放天解釋道,“這樣的產業升級跟技術沒有任何關系,全是設計帶來的價值。一個電飯煲拿不到諾貝爾獎,但它真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然而,設計雖重要卻離不開核心技術。應放天補充說:“我們開發了一個核心智能化系統,叫做‘多行業嵌入式技術’。擁有了這種核心技術,再通過合理的設計,就可以把它變成割草的、掃地的、清洗游泳池的全自動機器。只要你想得到,它就可以裝到任何產品當中去,擦門窗、洗衣服等。”
作為有名的“中國品牌之都”,晉江鞋服產業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考驗。應放天表示,工業設計對于晉江鞋業產業來說,不僅僅是使晉江的鞋服外觀更好看,還可以使鞋有更多功能、結構上的創新,以及通過工業設計開拓全新的商業和服務模式。應放天認為,當前產品優化的設計戰略已經越來越激烈了,開拓全新的產品是制勝的有效手段。
觀點二
提高設計智能化水平
“大家都在說轉型升級,其實應該更重在升級,而智能化的工業設計可以在這個升級過程中大放異彩。”應放天舉例說,一家公司生產割草機出口美國,雖然每個月能發四個集裝箱,但企業主卻發愁“利潤不如養頭豬”。應放天卻從中看到了商機:這說明割草機有需求,只是產品還不夠好。在一番摸索后,他們設計出全自動割草機器人,小巧輕便,每天還主動將草坪打理得平平整整,下雨了還可到屋檐下躲雨。這樣,公司利潤高了,而且雖然生產的本質還是割草機,但已經從傳統企業“升級”成了高科技的機器人公司。
“低成本、低技術的傳統產業,通過工業設計的包裝整合,就可以變成有品位的產業集群。”應放天說,工業設計的魅力就在于此,“國內很多企業的產品從外觀和結構設計上已經不錯了,可以說是四肢發達、體格健壯,有很好的基礎,但就是缺點‘腦子’,也就是智能化水平較低。現在迫切需要的就是往這些健壯的鐵疙瘩身上植入‘大腦’。”他認為,當前很對企業在設計、制造和銷售三者的關系上都應該進行一些調整,“制造要扁平化,對設計和銷售則要多一些傾斜,三者的構成呈‘啞鈴型”,兩頭大中間小。”
觀點三
從文化創意中找靈感
“設計是藝術、文化與科學的整合,好的設計肯定離不開文化創意。”應放天舉例介紹,明代家具是我國家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也是全球家居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明代家具的榫卯結構,不用釘子少用膠,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見明代家具傳統的榫卯結構,極富有科學性。
“明朝家具的一大特點是‘惜木如金’,因為原材料珍貴,工匠在下鋸之前必須設計好每一寸的用途。除了打造家具外,邊角料還可以制作成梳子、耳勺等小工藝品。老祖宗的‘惜木如金’在當今就是低碳設計、綠色設計,也就是可持續化設計的道理。”
應放天介紹,一位生產圓珠筆的老板向他抱怨筆尖的銅價和筆套的塑料價格上漲,利潤空間越發微薄。根據這位老板的苦惱,他的學生設計出了一款圓珠筆,整支筆由筆芯一體成型,繞成筆的形狀,這種綠色設計用巧妙的方式延長了筆的使用壽命,從而減少了廢筆的數量,達到節約目的,并因此獲得2009年紅點獎。“我們可以從別人的困惑或設計中得到一些靈感,再加上自己的創新,形成新的產品。”
“泉州與臺灣在藝術、文化上有著許多共同之處,這為工業設計提供了很多的基礎。”應放天建議,晉江國際工業設計園今后發展的重點應是引進臺灣的設計資源,并努力建設成為海峽兩岸設計產業的國家級示范基地,通過工業設計,加強兩岸的交流合作,建成福建省乃至海峽西岸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產業園區。
來源:東南早報(泉州)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