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駐滬記者 盧羽華 文/圖
坐落于上海紅坊ADC藝術與設計中心的楊明潔工業設計博物館日前投入試運營。這家由著名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創辦并命名的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其中收集展示的數千件展品,既包括楊明潔及其設計公司的設計作品,也有楊明潔從全球各地收集的工業產品,時間跨度自英國工業革命一直延續至今。
試運營期間,博物館僅向媒體和設計業人士預約開放。周一晚,本報記者應邀參觀,搶先一睹博物館真容。
補上中國設計史斷層
應和時興的老建筑改建風潮,楊明潔博物館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老棉紗廠發電站,整體面積5000平方米。內部結構在保留原發電站的混凝土建筑框架、煤炭運輸橋、巨型落料漏斗、發電機組基座的基礎上,重新搭建了五層鋼結構純白色錯層空間,舊的斑駁混凝土柱體與新的白色簡潔錯層盒狀之間形成鮮明的色彩與材質對比。展館的內部設計也是由楊明潔操刀完成,在保留原有高曠空間的基礎上,形成了適當的展覽空間。
博物館內部包含歷史館、現代館、未來館三個核心板塊。其中歷史館展示了自英國工業革命至今的上千件老產品收藏,從普普通通的座椅、熱水瓶到手機、電視應有盡有。這些產品幾乎都是楊明潔在各地游學、出差、旅行期間,從舊貨市場收集而來。之所以讓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老舊物件登堂入室,除了個人愛好之外,更在于楊明潔認為:和其他任何領域一樣,中國的設計業要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就要追本溯源地了解設計史,而中國的工業設計史恰恰有一個大斷層。自工業革命興起之后的兩百多年,西方國家的產品設計是在一個循序漸進式與快速變革中發展與積累的。從英國莫里斯的新手工藝運動、到德國的包豪斯、到意大利的孟菲斯、再到二戰以后的設計重心轉向美國,都是這一變革過程的組成部分。基于一系列新的材料與工藝的誕生,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業產品以及新的審美價值。在“產品設計考古學”環節,楊明潔展出了400多件自己從全球各地收集來的工業產品,展示了這一演變的過程。
而中國沒有經歷這個階段,沒有發生工業革命。直到改革開放,確切地說應該是2000年以后,中國才有工業設計可言。盡管現在發展非常迅速,但如果不補上這一斷層、了解工業設計的發展脈絡,就無法厘清其內在邏輯。楊明潔博物館誕生的最大初衷,就在于此。
打造多功能工業設計公共平臺
在現代館,收藏與展示了當代數百件獲得紅點、iF、G-Mark、IDEA全球四大頂尖獎項的優良設計工業產品。在這里,參觀者不僅可以了解國際最新的工業設計潮流,更可以從中探尋與思考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歷史人文與審美偏好,以及這些差異在工業設計中的投射。而未來館則通過展出概念產品,以及創新材料、色彩與趨勢、用戶研究、公共與服務等數個實驗室的創新研究,展示了工業設計的未來趨勢與前瞻理念。
目前,歷史館與現代館已經基本布展完畢,而未來館則仍在裝修布設之中。博物館將在試運營基礎上,對展覽現場進行微調。同時,隨著時間推移,展品陳列也會隨著工業設計的進步而隨時發生變化。預計到明年上半年,博物館可正式對公眾開放。楊明潔表示,博物館將是集展示、傳播、研究、教育普及、推進中國工業設計發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公共平臺。因此,正式開館之后,博物館擬以免費的形式向公眾開放。除了常態展覽之外,博物館還將不定期舉行講座、工作營等設計相關活動。此外,館方也在向公眾征集工業設計的相關產品,捐獻者將可成為博物館的榮譽會員,優先享受博物館提供的各項服務。
來源: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