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醫武結合惠及大眾之道
人物名片
潘長安,1959年生于永春縣武術世家,泉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五祖拳傳承人,永春白鶴拳孝德研究會會長,執業醫師。主編出版武術著作《白鶴圣手》和《永春少林寺》。曾任《桃源鄉訊》主編。
《永春少林寺》揭密南少林
泉城處處少林風,永春白鶴傳四海。由泉州武術名家潘長安主編、揭示南少林驚人秘密的《永春少林寺》一書日前正式出版發行,在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第十一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受到僑港澳臺胞歡迎,引起海內外武林人士的關注。
潘長安是轟動武術界的《臨濟正傳三十四世壽圣興國禪寺鐵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銘》研究者之一,墓志銘上兩次出現“少林寺”字樣,為泉州少林寺找到歷史物證。《永春少林寺》是潘長安與林聯勇等熱心人士歷時四載、不辭勞苦,遍訪閭里耆老,查閱州縣乃至海內外州邑相關史志資料、譜牒、拳譜以及道士福薄達數百冊,潛心研究,多方驗證,揭開南少林在永春的神秘面紗。
“墓志銘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對進一步揭示泉州南少林史實有很大幫助。”潘長安說,2012年秋,文史專家林聯勇在知情人顏清堰帶領下,發現墓碑并開始考察研究,在鐵山墓斜上方相距約200米的地方找到一處已經荒廢的寺院基址,當地老人稱廢寺為“星巖”,經踏勘甄別研究和2014年冬天考古學家考古發掘確認“星巖”就是“永春少林寺”。
自唐迄清,泉州少林寺歷經三興三廢,部分武僧在動亂中流落到永春、德化一帶山區,繼續習武弘法,星巖應是其中的據點之一,是泉州南少林的重要分支。
永春發現少林寺遺址后引發海內外關注。前不久,永春縣領導到永春少林寺遺址、鐵山和尚墓考察,現場辦公決定重建永春少林寺、保護鐵山墓,將永春少林寺相關研究納入世界白鶴拳節活動。
發展南少林“醫武結合”之道
潘長安承其祖業自幼熱愛武術,湎于醫武之道,大半輩子踐行“醫武結合”之道,為八方病患排憂解難。著名教育家、書法家梁披云生前回鄉時,潘長安多次擔任他的保健醫生,高超的醫術受到梁老贊賞,題寫“以仁為心,以醫濟世”勉之。
潘長安的先祖潘賽是永春白鶴拳鼻祖方七娘親傳“二十八英俊”之一,其后代歷世高手輩出。曾祖父孝德將祖業發揚光大,1928年10月,潘孝德與其他永春白鶴拳師赴南京參加全國第一次國術考試,被錄取為“壯士”,名列24優秀之內名噪全國武林。1929年,受著名僑領陳嘉庚熱情邀請,以潘孝德等為主要骨干的武術行家20人組成“中央國術館閩南國術團”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巡回表演,成為中國民間武術團體的第一次出訪,讓永春白鶴拳在中華武術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潘長安說,潘孝德一生不但武術醫術精湛,而且還著書立說,在理論上首次全面系統地總結并闡述了永春白鶴拳拳法、拳理以及骨傷科的理法方藥,這些著說是永春白鶴拳發展歷史上一套比較完整的專業書籍,是白鶴拳與骨傷醫學有機結合的典范。
“南少林骨傷醫學是南少林武術的組成部分,是在南少林武術長期搏擊實踐中相伴而生的。”潘長安對南少林骨傷醫學有長期的研究,他認為:人類進入21世紀社會高度文明、醫學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南少林醫武結合要與時俱進,要應用現代醫學診斷技術,汲取中醫傳統之精華,經長期臨床實踐從而成為一門中西結合的骨傷醫學。
成立孝德研究會弘揚白鶴拳
“祖祖輩輩都是練武行醫之人,自己出身武術世家,很小的時候曾祖父潘孝德就手把手地教我學習永春白鶴拳,從此數十年如一日地練習,現在已經深深地熱愛這一古老的拳種。”潘長安說,一生如果能做好一件事,那自己愿意窮盡余生繼續努力做好永春白鶴拳繼承和傳播工作。
2007年,由潘長安等人發起成立了永春白鶴拳孝德研究會,這是第一個以“永春白鶴拳”命名的民間武術團體。2008年,由潘長安主編的《白鶴圣手》出版發行,該書第一次揭秘永春白鶴拳內功,還講述了潘孝德的傳奇故事,受到海內外武術界的關注。
“白鶴拳的最高境界是內功,通過吞吐沉浮和人體氣息的調節能將人體的各個機能,集中在一個點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潘長安說,將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做好理論研究十分重要,要全面進行挖掘、整理,才能更進一步提高。
潘長安說,一代武術巨星李小龍將永春白鶴拳進一步名揚世界,日本空手道也是源于永春白鶴拳,這一古老拳種在海內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近年來,西班牙、瑞士、德國及東南亞國家武術人士也頻頻來尋根習武。前年,潘長安兩次沿著曾祖父的足跡赴東南亞國家交流,深受歡迎。
“拳、醫相融,一功兩用。”潘長安認為,書法和拳藝也是相融的,懂拳術的人不管是學醫術還是練書法都有其便利之處。他在平時閑暇之余最喜歡的就是書法藝術。
□本報記者陳智勇
征集令
本欄目期待廣大市民參與,提供泉籍文化名人和我市各文化戰線上優秀代表訪談線索,同時也期待更多的文化領軍企業參與協辦,聯系方式:13599723966,小陳。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