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洛
人物名片
周景洛,福建省藝術收藏協會會長、美國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金會會長、中國新聞社高級記者,中新社福建分社原社長,中新社香港分社原總編輯,已出版《心橋》《九七前看香港》《我看東西》等著作。
翰墨緣深故鄉情長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明月無殊秦漢,西湖不論泉杭”……2014年6月,周景洛故鄉書法展在領SHOW天地舉辦。這是他首次在故鄉舉辦書法展,展出的一幅幅作品寫滿了他與故鄉泉州的翰墨緣。
周景洛是一位資深的新聞人,亦是一位淡然大氣的書法名家。此次展出了他數十件近年來創作的書法精品,有不少作品與故鄉泉州有關,作品形式也十分多樣,有斗方、條幅、對聯等。
“每當有人稱贊我的字有‘書卷氣’時,我便由衷地感念養育了我的這方沃土——飽含文化底蘊的古城泉州。”周景洛說。他自幼就受到親友的影響和幫助走上書法藝術道路。父親周梓材是培元中學的數學教師,寫得一手好字,是遠近聞名的書法家;母親也常對他說“字是衣冠,字如其人”。中學時代,他的老師黃光漢是著名的書法家,其風格獨具的“光漢體”讓他獲益良多。近年來,他更是得到家鄉書法家們的鼓勵和支持,泉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周焜民專門為此次展覽題寫了展標。
“從事新聞工作后,有幸結識了書法大家趙樸初和啟功,他們的書風和文風對我影響深遠。”周景洛說,他從福建師范大學畢業后,先后在新華社和中新社工作,結識了一些書法大家,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年輕書法家有機會要向名家學習,這樣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書法藝術。
文學修養提升作品 藝術效果
“書法,不僅是一種行云流水的藝術,更可以作為一種妙趣橫生的生活之樂。”周景洛說。
周景洛在書法氛圍濃厚的家庭里成長,自小也對書法有著一種難言的喜愛。他參加工作后曾任中新社香港分社總編輯,在香港這座國際大都市,重拾自幼酷愛的書法,固守心中的一片綠洲,“言為心聲,書為心畫”,而如今,已然退休的周景洛將書法看成是一種樂趣。
“寫字的時候,我的心是寧靜的。”像無風的湖面,在專注忘我的筆墨間,周景洛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了平衡的支點,讓他變得更加充實和快樂。
“書法是書家人品、見識、知識的總和。”從新聞人到書法家,周景洛說出了自己的感悟。周景洛發表了數千篇新聞作品,曾獲過中國新聞獎并六度獲得福建好新聞一等獎。1998年獲高級記者(正高)職稱。他的書法作品曾參加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名人名家書畫展,弘揚佛教文化海峽兩岸書畫精品展,福州、臺北、紐約三地書畫名家邀請展等。
“景洛在完成人生閱歷、知識積累、人格歷練之后專攻書法,其書去姿媚,張力多內斂,富有書卷氣。”中國新聞社原社長郭招金在談起自己的老同學時說,“書卷氣”——這是許多人評價周景洛的書法作品時常用的字眼。
腹有詩書氣自華。周景洛認為,書卷氣主要是指所蘊含的文學修養。一個人文學修養的深淺,往往決定著其書畫作品藝術效果的高下。不讀書則無從談書卷氣,書讀得不多則散溢不出書卷氣。
促進藝術收藏“走出去”
盛世興收藏,藝術促收藏。2013年9月28日,福建省藝術收藏協會在福州畫院成立,周景洛任首任會長。
“隨著如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對收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福建省的藝術品收藏隊伍不斷擴大,這樣,就需要建構一些成熟的平臺為之服務,把藝術家、收藏家通過這個紐帶聚合在一起。”周景洛說,成立藝術收藏協會就是希望結合政府主管部門、收藏品市場以及藝術學術界,建構一座各方溝通交流的平臺。兩年來,協會通過舉辦展覽、藝術沙龍,編輯出版學術刊物等方式弘揚藝術品文化、提高業界收藏品鑒能力、提升民族文化價值。
在談及泉州藝術收藏發展出路時,周景洛說,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文化底蘊深厚,工藝美術歷史悠久。今后要搭建平臺、加大宣傳促進泉州藝術收藏走出去,讓泉州的藝術家、收藏家與全國全省,甚至是世界的收藏家接觸和交流。
“藝術家可以借助各種渠道將自己新作傳播 出來,吸引更多的收藏家尋找自己喜愛的藝術品,甚至可以通過競拍等形式,促進藏品的流通。”周景洛說,藏友之間也要加強聯系,共享收藏信息,促進藝術收藏健康發展,讓更多老百姓從中受益。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徐毓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