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書展上,只需掃描墻上“書籍”下方的二維碼即可“聽”書。 蔣迪雯 攝(資料)
本報訊(記者 施晨露)“聽書,讓我的上下班路上不寂寞。”80后小孫的手機中下載了多款聽書類應用軟件客戶端,他坦陳,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有時間安靜地捧一本書看。手機成為他接觸閱讀的主要來源,從讀電子書到聽電子書,“地鐵車廂里盯著手機屏幕容易疲勞,聽書更方便。”
有聲書成為新型閱讀方式
聽書并非新鮮的閱讀方式,聽故事書的磁帶可能是很多“80后”共同的童年記憶。近年來,有聲書逐漸成為一種新型閱讀方式。網絡使得豐富資源觸手可得,這讓聲音的伴隨性被放大,任何人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隨時隨地進入“閱讀”世界。“我們不是不再閱讀了,而是不再用單一的傳統方式進行閱讀。”小孫這樣解釋自己的“聽書”興趣。
在美國、歐洲,有聲書“閱讀量”已被計入國民人均年閱讀量統計,美國有聲書市場年產值可達700億美元。在國內,目前有200多家聽書網站,近200款各類有聲聽書類APP,一些電子書閱讀軟件也添加了“聽書”功能,有聲閱讀用戶規模已突破1.3億。根據2014尼爾森全球圖書市場報告,中國有聲書市場規模未來有可能超過20億元。目前,國內音頻行業移動互聯網公司領先者,如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也越來越注重有聲書的開掘。喜馬拉雅FM在今年上海書展獲得獨立展位,以“耳機森林”形式展示有聲書,25平方米空間中包含百萬冊圖書,這也是有聲書首次在上海書展獲得大規模推廣展示。
版權是制約發展關鍵因素
與西方相比,中國的有聲書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亟待統一的行業規范和標準。當下,版權問題和商業模式是兩道必須跨過去的坎。而優秀主播的培養也是一大缺口。有聲書并非簡單將文字讀出來,而是融合背景音效、角色設定等因素構成的一種全新藝術形式。可以說,一本書從文本到高質量的音頻產品是項技術活,不同書籍適合的聲音也不一樣。
目前,移動電臺類APP競爭激烈,幾家公司或多或少都陷入侵權漩渦。與視頻類網站發展歷程相似,從用戶自制節目到網站購買版權和自制生產,版權將成為決定有聲書和音頻類互聯網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商業模式上,單純以廣告“吸金”在視頻領域已被證明不可行,在音頻市場,商業模式同樣是一大問題。圍繞版權展開的IP(知識產權)經營,可能是有聲書發展的一條道路。以喜馬拉雅FM為例,在與網絡文學“巨頭”閱文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后,圍繞出版、作家、粉絲、品牌等打造產業鏈,通過粉絲效應樹立品牌。
關于有聲書的另一種擔憂是,“聽書”的快速發展會否讓靜心閱讀的習慣受到挑戰?答案可能是各取所需。對于文字閱讀有障礙的老人、孩子乃至視障人群來說,“聽書”降低了知識獲取的門檻。對于轉型期中的出版業來說,“聽書”豐富了數字出版的形態。有業內人士指出,當數字出版與紙質書平行發展,人們擁有更多閱讀方式的選擇時,聽書產業才有可能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劉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