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條件讓茶客搖青、烘焙,喝自己制出來的味道
“小而美”的茶用具
茶友自己動手搖青
“近年來,品茶界出現一種‘玩茶’的新風尚,不少茶友喜歡在會所或家里自己動手制茶。”在日前舉行的第六屆中國茶都安溪國際茶業博覽會上,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為滿足市場新需求,不少企業提供條件讓茶友搖青、烘焙,開展DIY體驗營銷。
茶友自己動手、現制現喝
“寒露前后便是最佳采茶季,過了時節的鐵觀音秋茶便不好了。”茶博會上來自廣東的資深茶人林先生說,為了保證這季秋茶質量,不少茶農在夏暑茶季便開始“留一手”,將銷售及品質都不好保障的夏暑季茶葉留在枝頭,由此也充分確保了今秋鐵觀音的營養。“這泡鐵觀音烘焙的時間如果再久一點味道會更好。”北京的茶友王先生十分喜歡重口味重濃香的鐵觀音。隨著懂茶群體越來越多,人們喜歡親近茶葉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我們已經連續好幾屆將搖青、曬青的傳統工具帶到現場來增強體驗感。”八馬茶業相關負責人說,除了現場的體驗之外,為了體現傳統茶品牌的厚重度,他們還會經常在一些推廣活動上將傳統搖青、炒青的工具帶到現場。
“我是地道的安溪人,正是看到了這樣的需求所以才開始慢慢生產一些‘小而美’的精致制茶工具。”高進忠,安溪縣新芳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八馬等茶企的一些傳統制茶工具就是從他們這里采購的。特別是一種手搖的木制包揉機,會制作的人已經不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茶文化的體現。除了重新還原之前舊的助力茶機械制造之外,他們還創新性地發展了新產品。比如將一些傳統制茶機械加以微觀化,成為可以擺在桌前的擺件。另外針對不少茶友喜歡居家動手烘焙茶葉的需求,他們也研發了可以一次性烘焙2兩至5斤茶葉的小電焙籠。這種電焙籠一個兩三百元,外觀以傳統竹制為主,底部有控制溫度及提供電能的插電機械。
“不少茶友家里都藏有老茶,為了保持最佳的口感,他們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將茶葉重新烘焙一遍。”他說,這種體型袖珍的電焙籠正好可以滿足需求。非常適合茶友DIY烘焙茶葉,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設定溫度及烘焙時間,一般設定70℃以上的中溫,60-90分鐘就可以烘焙出香濃韻長的烘焙鐵觀音。“此前傳統制茶機械,包括這類‘小而美’的電焙籠銷售占比只有不到10%,如今在包括品牌茶企、會所及個人消費的推崇下,銷售占比已經接近30%。”專科出身的高進忠認為,茶葉是自然的產物,每季的茶葉,每時的茶葉都不盡相同,因此在搖青、殺青、包揉等重要環節上都需要不同的參數,這是很難完全標準化的,特別是對一些小批量的高品質手工茶。在個性口味、高端小批量手工茶需求催生下,未來他依然看好這類“小而美”茶機械的開發與銷售。
智能茶機械提高生產效率
旅行途中,如果沒有鄉村小道就無法領略特別的美景,可是如果沒有高速公路的速度同樣難以到達目的地。就在新芳春傳統茶機械店鋪對面,泉州長盛茶業機械的負責人正在向客人演示他們翻倍速度的包茶機工藝。“在包茶這個環節上需要的人力終究是要被替代的。”他說。
“科技進步的腳步不會停止,堅持好品質的鐵觀音同樣可以通過智能機械來實現。”韻和機械的相關負責人說,他們開發的遠紅外提香設備便可以很好地保留并提高鐵觀音的香氣。除此之外,面對如今的環保需求,他們還開發了節能的新能源設備。據稱他們為很多堅持健康制茶工藝的茶企提供服務,提供的是全產業智能化生產線服務。服務對象有八馬茶業、中閩魏氏、桃源有機茶場等本地茶企,也有不少云南普洱茶企。他們通過不斷地發明新設備占領市場份額。在與茶企的不斷接觸中,他們總結出一套茶葉初制、精制加工生產線,該系統生產線均有自主知識產權,生產線中超過八成的設備為全球最先進設備。
同樣致力于智能化設備開發生產的佳友茶葉機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算得上是行業里的“老大哥”。1993年便落戶安溪,2007年參與起草了烏龍茶加工成套設備產品標準。目前他們承擔著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茶葉加工技術裝備項目。“兩年前我們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相關負責人說,無論是鐵觀音茶產為自身的發展需求,還是茶企擴大經營的需求都離不開規模化機械的研發制造。
用個性化打動年輕消費者
安溪的茶機械占到全國烏龍茶市場90%的份額,安溪縣茶機械協會會長陳加友說,茶機械是茶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之所以近年來會出現兩極分化,其實也是受到茶企發展差異化的影響。當然茶葉本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其對機械設備需求的要求更高,更復雜。不同于可以完全標準化生產的鞋服或者玩具類產品,茶本身便擁有既大眾又高雅的不同需求。無論發展的定位如何,任何一家茶企既離不開茶文化傳播的訴求,同樣也離不開機械化助力的需求。
“采下來的茶青水含量在75%,可是最后成品茶的水含量則必須在6%以下,如果含水量高于這個標準便不是合格的茶,也不易儲藏。”福建農林大學茶機械專業老師陳加友說,為此通過嚴控加工過程中的茶水含量可以更科學地提升茶機械的智能化水平。無論消費的群體怎么變化,茶葉的健康與好喝是不變的追求,在這個方向上無論傳統還是現代的機械目標也是一致的。
高進忠也認為,傳統的制茶工具更多時候擔當的是小批量的個性化生產任務,僅針對一些高端且量少的稀有茶種。“多元化的設備需求是市場的必然,相互補充才能共同發展。”業界人士說,特別是如今面對消費群體年輕化的市場,包括八馬茶業、理想茶業等企業都加快在電商等渠道的布局,為的是為更多消費者提供線上的便捷消費。
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劉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