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職業畫家蔡篤取的作品,“漁船”是不能不說的。這是因為,數量上,蔡篤取從事藝術創作到現在,半數以上的作品題材都是“漁船”;質量上,從2003年開始至今,蔡篤取先后13次入選國展,作品無一例外是“漁船”,目前所有獲獎的作品也是“漁船”。
蔡篤取的“漁船”往往籠罩在多種氣氛之中:晨曦初現的緋色海灘,滄桑夕照的火紅淤泥,晴日藍海的波光瀲滟,細雨初晴的如邸海面……
蔡篤取筆下的“漁船”呈現出多種面目:退役的長條竹筏舟、漂浮海面的寬竹筏、鴻運當頭的古雷舢板、前窄后寬的福船、魚排之間馳騁的輕舟、在海風海浪中散開的船骨架……
然而,蔡篤取的“漁船”不變的是:它們泊在避風港里,呈現出一種“歸航的靜謐”;透過這種靜謐,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它們搏擊風浪的曾經,而正因為穿越了重重波瀾,歷經繁華更顯淡然;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唯有歷經風雨漂泊,閱盡人間滄桑,才能真正體會“落葉歸根”的自在。
對蔡篤取亦然。
包括漁船,還有門系列等等,他的作品總是籠罩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故園之情”。
漁船:最怕落寞淤泥中
出生于1967年的蔡篤取從職業高中畢業后,便走上了繪畫道路,但是他的畫船是直到2006年才開始的,年限不長卻成為了畢生追求。
這樣的轉捩,源于蔡篤取與一艘“被廢棄的漁船”的不解之緣。
2005年,泉州畫院組織了一次采風,這樣的采風每年都有幾次,但對蔡篤取的藝術生涯而言,這次采風意義非凡。
采風地點是石獅市蚶江鎮,與其他沿海地區不同的是,蚶江不僅有海洋、礁石、漁船等典型風物,在石湖村西北還有一個自明代伊始的古碼頭,現在叫做石湖港,港口里喚作“林鸞渡”所在的沿岸,有一座“再借亭”,該亭的亭名和碑記均出自明代大學士、書法家張瑞圖之手。
就在這個地點的海灘上,蔡篤取的目光被一條停泊于落潮淤泥中的漁船攝住,駐足良久,忽然不忍離去,此后他回憶起來,“‘再借亭’邊上的一葉扁舟”便植入了他的腦海,始終揮之不去。
此時,正好是秋日午后三四時,夕照未來,陽光不烈,石湖港的落潮未漲,寬闊的海灘上遍布黝黑糯軟的海泥,倘若踩踏必雙腿沒盡,這一只木板船躺在海泥之中,它的身子比一般的漁船長一倍以上,寬度又比一般的漁船窄,因為四周沉寂,沒有其他船只,使這條模樣少見的漁船更加引人注目。
除了身形獨特之外,蔡篤取發現,這條船的船板老舊,呈現破敗之像,這顯然是一艘退役的漁船,從它斑駁的木紋,還是不難看出它劈波斬浪的光輝歲月,是歲月成就了他,而今反被歲月拋棄,成為了“無主之船”。
蔡篤取心生感慨,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他的整個身心都裝著這條船,似乎隱約見到了令人唏噓喟嘆的命運。
于是他開始畫這條船,這條廢棄漁船成就蔡篤取的第一幅漁船題材的作品,蔡篤取為它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最怕落寞淤泥中》,只見在壯闊縱深的退潮海灘上,這一條漁船橫亙了整張畫布,它仍然不甘屈服于命運,挺立于泥濘之上,似乎從殘缺破落之軀中我們仍然聽到了生命的余音:被命運拋棄,但不能自我放棄!
2006年,該作品入選了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首屆金陵百家國展,蔡篤取因此成為當年唯一入展的泉州畫家,這也是他職業生涯中首次入選國展。
第一幅漁船,第一次入國展,蔡篤取卻難以作罷,他仍然對那條棄船“耿耿于懷”。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觀看了在廈門舉辦的一次油畫展,其中一幅色調彤紅的作品讓他靈光一閃;還是這條細長的漁船,但是要把背景換一換了。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傅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