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創精英 > 內容

讓根藝回歸本真——閩侯縣非遺(木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鄭義雨訪談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5-12-22

鄭義雨在構思作品。

作品《孔雀開屏》

作品《牛氣沖天》榮獲2013年福建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14年前,鄭義雨帶著根雕作品《尋找家園》 晉京參展,即獲2001年“山花獎”民間工藝優秀獎一項。這個民間文藝大獎與電影“百花獎”、戲曲“梅花獎”一樣,均為國家級最高獎項,得之實屬不易。

鄭義雨是70后,現為閩侯縣非遺(木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縣根雕同業商會副會長。盡管在國內外獲獎無數,他得意的仍是這個小擺件:三只猴子趴在石上,石塊大,樹根少,寓意“樹被砍光,猴子家園沒了”。

見證“而立之年”創作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因其對環保問題的深度關注,這件“根抱石”作品便脫了匠氣,對于當下低迷的“上街根藝”,也就帶有某種“形而上”的自省意味。

走出神佛世界

老輩人曉得,“上街根藝”脫胎于“福州木雕”,傳統的上街木雕多為觀音、佛像一類。16歲當學徒,鄭義雨雕的盡是十八羅漢、達摩像。“光做這種物件很枯燥”,囿于當時的氛圍,他“即使有想法,也不懂該怎樣切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批臺灣雕刻名家來到閩侯縣上街鎮,用鄭義雨的話說,他們帶來了“技術革命”和“理念更新”。高精密電動工具的運用,讓純手工的斧鑿痕跡大為改觀,“上街根藝”的名頭開始叫響。

縣根雕同業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上街根雕產品約占全國80%的份額。這個“平原區”,竟成了全國最大的根藝生產、交易基地。倘若放大視野看,閩侯多山多丘陵,兼有山區、半山區、平原的形勝。昔日滿山的樟木、龍眼木、荔枝木,是上街木雕的傳統材料。像荔枝木,木質堅硬,抗酸性強,所呈現的紅褐色,給人“喜慶紅”的觀感。

盤根錯節造型好,鄭義雨對荔枝木這種原鄉材料情有獨鐘,說它特別適合雕“孔雀開屏”。在2007年福州市第十八屆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如意獎評選中,鄭義雨的《孔雀開屏》獲得根雕類唯一的一等獎。

滿天神佛也好,花鳥山水也罷,即便刻畫得逼真酷肖,也難免招致“匠氣”之譏。近些年,閩侯縣根雕同業商會會長吳杰的“禪悟”系列,“80后”余春洲的豹雕……這些個性化作品的推出,讓人看到“上街根藝”的與時俱進。

鄭義雨的根雕,也已涉足“四大名著”的世界,再現“絲綢之路”的盛況。《紅樓夢》人物雕了80多個,被遠在黑龍江的曹園博物館定購;從商代起的中國歷朝皇帝、有關“三百六十行”的群雕,部分入駐安徽省安慶市的五千年文博園。

明朝皇帝戴的帽子啥樣?明神宗為什么20多年不坐朝?這些答案要靠翻書上網查材料消化。明熹宗朱由校擅長木匠手藝,為雕活這個人物特征,鄭義雨特意跑到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找人指點,細心琢磨,想出“一手墨斗,一手角尺”的神形。

在歷史文化題材上,鄭義雨算是圈內首開先河的一位。即便如此,他還是自認“技術不差,但創新理念還欠火候”。

人才脫節的隱憂

書到用時方恨少,鄭義雨說自己在圈內“文憑還算高的”,這輩人“十幾歲學藝,能念多少書”,多數“只能干不會說”。這番表白,道出他對當地根藝發展的隱憂。

按照鄭義雨的說法,“上街根藝”興旺期在2008年至2013年,2012年年產值就高達30多億元,主要是“打開了國內市場,需求量大”。在銷路上,北京、山東、廣東占大頭,除了個人收藏外,各地的旅游景區、酒店和寫字樓配套不少。

“山東文化底蘊深,對根藝認可較早。”鄭義雨說,山東客戶偏好孔子、老子、達摩這塊歷史體裁。廣東一帶喜歡關公造型,他的一對文武財神就擺在澳門的金龍酒店。

盡管自家工廠處于半開半停狀態,但講到薪酬,“好的師傅一天還能拿二三千元”。鄭義雨說,眼下跟他學藝的大多是外地人,圈內同代人的孩子基本不愿繼承家業,嫌這行“又臟又累”,坐不住也不想學。看似紅火的“上街根藝”,也苦于后繼乏人。

不少江西人到上街鎮打工,繼而出來單干,還叫上親戚朋友幫忙,尤其是上饒的師傅,本身就帶著手藝,精于花鳥山水的雕刻,把生意越做越大,愣是在上街鎮興起“江西一條街”。

縣根雕同業商會秘書長鄧毅,是行業帶頭人中唯一的大學畢業生。據他介紹,目前上街鎮從事根雕行業及配套服務行業的人員近6萬多人,操業的本地農民與外來技工比例為6∶4。

時下,大家愛說“大的經濟環境對上街根雕的影響”。從藝30多年的張其仕,認為各行各業所受影響是一樣的,他最擔心的倒是人才脫節的問題。為此,他將工作室建成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閩江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想為根雕創作后備人才提供一個平臺。

有過到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進修的經歷,鄭義雨羨慕德化有個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遺憾閩侯沒有類似的專業學校。“從業人員很少是科班出身的,多數屬于民間藝人,按‘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傳幫帶。”他說,院校出來的一班人思路開闊,可惜這類人太少。

“目前較能接受根藝的群體,基本在50歲以上。”基于這一發現,鄭義雨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喜愛,提醒自己“要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涉獵更廣泛的生活題材”。

嘗試過電商生意,鄭義雨也愛通過手機和電腦,與臺灣等地的朋友分享信息。馬來西亞客戶發來一張原料圖片,他憑“第一眼”當即做出定位:那個部位雕山水,人物在下棋,就叫“樂在其中”。

大致來說,根雕制作分構思、打粗坯、精修、打磨幾個步驟。鄭義雨說“精修很關鍵,要把人物神情做出來”,對選材更是親力親為,因為里頭就帶著構思——這個原料能做什么?

能人也有“不合時宜”的一面。放眼望去,“上街根藝”有往選料高檔、大型化發展的趨勢,鄭義雨也用過十幾米長的樹根做“清明上河圖”,但私下說這類作品“需求群體較少,只能在特定場所擺放”。送去參展評獎的,倒是小件方便;很多人青睞“根雕城”的大手筆,他卻認為“客戶還是愛到制作一線看成品”,傾向“前店后廠”舊模式……

爭議無所不在。就表現手法而言,即便是“根雕世家”,兩代人也言人人殊。現代根藝是否還受“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法則制約?是注重“精雕細刻”,將雕刻美與天然美融合,還是強調“自然寫意”,少用人工處理?

長遠來看,更大的問題是原材料。本省的杉木瘤、江西的香樟木、陜西秦嶺的崖柏,乃至進口的花梨木,上街藝人都擺弄過。隨著國家對環境資源保護力度加大,原材料會越來越少,鄭義雨對此也有預見,但認為“根雕作品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再復制”,好的作品因此會有更大的收藏價值。

解決了福州大學城周邊近萬就業人口,“上街根藝”也成了閩侯響當當的文化名片,但其雜而無序的運營現狀,也透出當下的喧囂與騷動。

回頭看鄭義雨的成名作《尋找家園》,從中還可溯源根藝萌發的本真面目——在待棄或將燒的喬灌木及竹、藤等廢根當中,先人們發現了自然的美感,因而“化腐朽為神奇”。反思今天的急功近利,許多人都在談“讓商品升格為藝術品”這樁事,鄭義雨的見解是:關鍵還是要看作品的文化內涵,提高工藝附加值才是正道。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謝自旋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小综合 | 五月天Av在线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一级a一级a爰片免费免免久久 | 丝袜足午夜福利视频丝袜 | 在线观看网站深夜免费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