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不惑之年創品牌
張順儒曾先后做過教師、商人,把瀕臨倒閉的印刷廠經營得有聲有色,令之起死回生。但他不安于現狀,期待擁有更廣闊的天地。在不惑之年,張順儒意識到茶產業的大好前景,開始思考如何在安溪茶產業的發展中實現他的新目標——在茶產業里創建一個品牌。
當時,安溪茶產業已經進入了大發展時期:一方面茶產業飛速發展,茶品牌企業大幅度增加,茶企間競爭異常激烈;另一方面茶產業的發展成熟還需要更多的人和企業來參與。一次偶然機會,安溪祥華泰湖巖茶場的負責人告訴張順儒,由于經營不善、銷售渠道受限致使茶農獲利少,泰湖巖茶場的發展困難重重。這時,張順儒建議茶場負責人組織一個茶企業,依托基地優勢,走一條“公司+基地+店面”的道路。
于是,兩個本不相關的人深入市場,共同調查研究。他們走訪了包括上海、鄭州等大城市茶城,并學習大企業的優秀經驗。經過不懈努力,在做好了包括茶企形象、商標、注冊、設計、產品的研發和包裝等相關的基礎工作后,張順儒于2008年8月成立了福建安溪儒家茶業有限公司,同時,聘請泰湖巖茶場的負責人張招娥作為儒家茶業的首席茶師。
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旗下擁有福建安溪儒家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儒家茶配套匯展中心、儒芳苑名優茶批發中心、“儒風茶韻”培訓中心、儒家商務賓館、“謝師”品牌運營中心、茗匯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儒雅包裝有限公司等實體,擁有近兩百家的加盟分店,輻射全國各大城市。公司也先后榮獲“泉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福建省著名商標”、“第一批泉州市管理創新示范企業”、“泉州市第三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傳儒——文化興業之魂
每一家茶企的文化定位都經過精心謀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設孔子學院、儒家學院,儒家學說開始在世界范圍內風行起來。這給了張順儒極大的啟發:可否依托儒家文化來展示一個茶企業的文化形象?
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文化傳承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中國的茶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兩者在歷史的軌跡中,曾一度互相滲透和影響。于是,張順儒找到了契機,他認為:“儒”字,“人”與“需”之組合,意為“人之所需”,蘊含“國學”是人們精神層面之需;“茶”字,“人”在“草木”間,寓意“國飲”是人們物質層面之重。茶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共同之處,兩者的共榮共生意味著茶儒相通,這便是契機。
對企業文化定位如何與儒家文化銜接起來,張順儒做了進一步的思考。福建安溪有幾百年的茶文化歷史,歷代以來就是以茶聞名。鐵觀音是半發酵的茶。其中這個“半”字,說的是鐵觀音茶介于不發酵和全發酵之間,剛好與儒家學說中庸之道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其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正是儒家所倡導的。 就這樣,儒家茶業儒家文化的定位經過不斷的思考終于有了結果,把茶文化和儒家思想加以結合,“儒家,傳承世界”的口號應運而生。
將茶品融入儒學文化,這是儒家茶業公司茶品的一大特色。2009年9月28日,在泉州市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活動上,“謝師茶”的閃亮登場。“走近孔子共建和諧——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成年禮和拜師”活動中,300多名學子一起端起香醇的安溪鐵觀音,敬奉給恩師,實現了安溪鐵觀音茶文化與儒家文化完美契合。有業內人士盛贊,“謝師茶”套裝設計精美,寓意深刻,文化韻味濃厚。
2009年10月,儒家茶業還組織全國有獎征聯大賽,在短短的23天里,征集到600多幅的對聯,開創儒家文化與鐵觀音文化滲透結合新模式。2009年12月19日,閩臺首屆孔廟保護與儒學交流研討會在泉州開幕。儒家茶業的一篇運用儒家核心思想管理現代茶企業的論文——《儒家核心思想對現代茶企業的指導意義》被邀請到大會上演講交流,引起了極大關注并獲得高度評價。
幾年來,儒家茶業利用各種載體傳播儒學思想。與華僑職校聯辦《茶業品牌策劃與營銷》專業,開設《儒學基礎知識》課程,讓儒學思想在茶業營銷人才培養中進行滲透;協辦國學“經典誦讀”大型公益活動,每周六下午組織幼兒園、小學生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經典詩詞文賦,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協辦“鳳山講壇”大型宣講活動,傳播儒學思想、宣傳先進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在集美大學、華僑大學、武漢體育學院等高校創辦儒家茶學社,向安溪縣中小學免費印發《論語》、《弟子規》普及教材,為傳承儒學思想作出積極的貢獻,被中國孔子基金會授予“《論語》普及工程示范基地”。
頌雅——文化興業之髓
立足文化品牌定位,致力傳承中華茶文化。茶藝是茶文化的主體內容,公司特設“唐瑜燕茶藝創作室”、“儒風茶韻”培訓中心,創作了儒家“謝師茶”茶藝、太極茶藝、禪茶茶藝、茶法香道、生活茶藝,匯編制成《儒家茶藝》,豐富茶藝內涵;攝制了《儒家“謝師茶”》、《儒家生態茶園基地》、少兒舞蹈《儒家小兒郎》文化宣傳專題片,在全國加盟分店和高校廣泛分發;“謝師茶”茶藝、《太極茶藝》雙雙榮獲第八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竟賽二等獎,《儒家小兒郎》舞蹈節目榮獲了安溪鐵觀音茶文化藝術大賽二等獎。
儒家茶業作為泉州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長期致力于茶文化的普及弘揚。先后承辦數十場大學生茶學社茶文化培訓,免費印制數萬冊茶文化材料分發到各高校茶學社,與廈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天津工業大學等二十多所高校茶學社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提供活動物品、茶品和經費扶持,利用高校平臺傳播中華茶文化。多次與各級黨委、政府聯辦茶文化培訓班,2012年2月,與中共祥華鄉委員會聯辦“安溪縣涉茶行業流動黨員和大學生黨員培訓班”,對學員進行茶文化修養、茶葉營銷技巧等方面培訓,助推安溪茶產業發展。
公司借助中華楹聯文化、燈謎文化、茶席文化等獨特表現形式,在“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時代模式下,展示風采、擴大宣傳、實現雙贏,成功承辦、聯辦或協辦幾十場大型主題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譽。2009年,舉辦“儒家茶業杯”全國征聯大獎賽;2011年,承辦“達摩巖”杯全國有獎征聯活動,聯辦“飄香安溪鐵觀音”詩聯創作吟誦會;2012年,聯辦富有茶文化創意的“茶席”專題展覽,以“儒風茶韻”為主題,從康韻、品韻、聽韻、喜韻、神韻五個方面展示安溪茶習俗,豐富安溪茶文化內涵;在第三屆中國茶都(安溪)國際茶業博覽會上,聯辦“謎緣茶韻”茶文化燈猜活動;2013年,在首屆中國茶都茶配套商品交易會上,聯辦了16場的“發展茶配套、共創大茶都”迎新春大型茶文化燈猜活動;在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大學生茶趣游園會上,聯辦“茶韻書香”茶文化燈猜活動。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