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的風、唐宋的雨、明清的魂魄。起源于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惠安雕刻藝術,與本土的閩越文化相結合,融匯從泉州灣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西域文化。經長期磨合,作品由粗獷流暢發展為精雕細琢,最終形成極具審美價值、風格獨特的南派雕刻藝術,也成就了惠安雕藝的特性與靈氣。
在“石雕之鄉”惠安,早年臺灣建筑界就對來自惠安崇武的蔣姓師傅非常推崇,有“無蔣不成場”的說法。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蔣耀輝就是蔣氏雕刻的傳承人之一,他從事石雕30多年,在繼承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開發出用天然玉石鑲嵌的大型宗教人物雕刻,填補了惠安石雕的空白。
推陳出新打磨精品
“惠安石匠多,五峰是個窩”。蔣耀輝出生于惠安五峰村一個雕刻世家,從小在從事石雕雕刻制作家族的搖籃中成長, 繼承了惠安“打巧”、“捏剔”等石雕傳統工藝技法。多年來,蔣耀輝從老一代藝人口傳身授的傳統石雕技藝傳承中,用心學習惠安石雕精髓,自己整理繪出惠安傳統石雕的各種吉祥、文武圖籍,熟練掌握各種南派雕刻技藝的手法,掌握各種傳統和現代化工具的使用方法,雕刻技藝日臻成熟。
“當年手工制作的石板到線條, 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根本沒辦法完成。”20世紀70年代,蔣耀輝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他參與了1977年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工程建設。提起當年的建設場景,蔣耀輝仍記憶猶新。
作為惠安石雕蔣家的代表之一,蔣耀輝的名字常常被業內人士提起,這源于他與眾不同的藝術理念。他的石雕作品從不走他人的路子,力求開創自己的特色。他曾說,打石頭也要琢天地之精華,傳人間之美韻。從事雕刻30多年來,他致力吸收現代美學的審美元素加以強烈表現,在繼承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開發出漢白龍眼面肌理,僅十公分大小的石片上就要雕刻上千道的紋路,敲重了糊掉,敲輕了看不玉大型宗教人物雕刻,突破了過去惠安只做花崗巖不做大理石的人物雕刻制作瓶頸。
石雕作品《八仙》,堪稱蔣耀輝的代表作之一,不僅整幅作品構思巧妙,而且人物細節刻畫的惟妙惟肖。比如,左邊的何仙姑,手持寶貝荷花,腳踩蒼松枝丫,身輕如飛,活靈活現。還有那手舉酒杯、袒胸露乳的漢鐘離,頭上扎了兩個丫髻,咧著嘴喝酒,把那醉酣時特有的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整幅作品氣勢恢宏、莊嚴典雅,無不體現出創作者深厚的雕刻技藝和獨具特色的表現手法。
蔣耀輝將神話故事與石雕結合得天衣無縫,整幅石雕以八仙為主題,圍繞在蒼松旁,將人、事、景巧妙融合在一起,工程龐大,本為笨重的青石,他運用浮雕、圓雕、透雕、鏤雕等手法,在石頭上雕刻出了輕盈立體的畫面,令觀賞者拍案叫絕。
1989年,蔣耀輝創辦惠安聯發興石業,任董事長和藝術總監。他以“技術創新和信譽至上”為立足發展之本,積極引進外來技術,讓石雕插上技術的翅膀飛翔,在石雕的藝術道路上推陳出新,很多作品榮獲國家級大賽金獎:石雕作品《梅蘭菊竹》榮獲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石雕作品《福壽平安》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等。在他的示范和帶領下,惠安聯發興石業逐漸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