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創精英 > 內容

王景賢:藝海泛舟志高遠 復興古戲繼世長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6-04-06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有個典故: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副主席、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在1992年底上任的第一天和他的團隊“歃血為盟”:我們一起為泉州木偶拼一拼,拼輸了要走一起走;拼出希望了,請大家和我一起干。

  為了這一誓言,他毫無怨言地為木偶戲劇團奉獻了21年的心血。在他的帶領下,一度面臨解散的劇團煥發新生,多次獲得國際國內的大獎,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名牌劇團”,古老的劇種從此走向復興之路……

  使命在肩 勇攀高峰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源于漢,興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傳于泉州地區,俗稱“嘉禮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是我國不間斷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淀、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種,也是我國懸絲傀儡藝術的珍稀范本和不二代表。

  近年來,從聯合國總部,到奧運會開幕式,再到世博會,泉州提線木偶屢屢成為福建文化、中國文化的燙金名片。而作為泉州提線木偶戲主要傳承者——泉州市木偶劇團,自建團以來,創作排演了大批劇目,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海峽兩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60個國家和地區。20多年來,在團長王景賢的率領下, 劇團在國際偶壇上更是頻創佳績,成為了一個世界級的文化交流品牌。

  有人問起王景賢: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他總是笑著回答:“一是劇種本身的魅力牢牢地鎖住了我,還有就是責任在肩,再難也要把它挑起。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木偶戲就會代代相傳。”

  正是懷著這種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王景賢不負重任,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提線木偶的文化傳承,詮釋著藝術的真諦,屢屢爬坡過坎,勇攀高峰。

  如今的他是國家一級編劇,擔任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副主席、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副會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泉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

  在任期間,王景賢潛心鉆研并編導一批木偶劇及戲曲、話劇、歌劇、課本劇、電視劇,多次榮獲文化部金獅獎金獎、文化部文華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提名獎、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百花文藝獎,而其多部劇作和學術論文發表于國內權威刊物,曾先后榮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重大榮譽。

  扎根藝術 復興劇團

  面對大師,人們所看到和最欣賞的往往是那些籠罩在他們頭上的光環,而往往忽略他們成功背后所經歷的曲折與坎坷。

  正如王景賢的藝術旅程。

  1981年,王景賢以優異成績考入福建藝校第一屆編劇大專班。1984年王景賢憑借出色的畢業作品《顛倒乾坤》,成為了全省最年輕的專業編劇,進入泉州市文化局工作。1992年,懷著對提線木偶藝術的熱愛,王景賢離開了泉州市文化局,來到了泉州市木偶劇團。

  回憶起1992年底第一次走進泉州市木偶劇團的院門,王景賢仍歷歷在目:小小的庭院雜亂無章地搭滿了臨建,如同“大雜院。當時,該劇團已經有三個月發不出工資,并且負債近20萬元。更令他心寒的是,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很多演員已心生去意。如果不盡快遏制這種急劇衰退的狀態,恐怕難逃劇團解散、劇種消亡的結局。

  為了穩定隊伍,王景賢不斷推進人才體制的創新。他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了兩支演出隊并大膽起用青年演員,為他們提供廣闊舞臺,重燃他們對泉州提線木偶藝術的熱情。上任時,身為團長的王景賢連一張像樣的辦公桌都沒有,他索性拎起皮包,帶著油印的宣傳材料開始了對泉州提線木偶不遺余力的推廣,其間的辛酸,個中的苦楚,又有誰知道。

  此外,在研究了木偶劇的特點之后,王景賢把劇團的復興之路瞄向了海外市場。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劇團終于首次應邀赴臺巡演,并大獲成功。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很快,劇團就恢復了排練、演出,甚至走出國門赴法、日、韓、港、澳、臺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

  1995年新年,王景賢向全團人員擲地有聲地宣布:“從今天起,我們沒有內債、外債,大家領著工資奔向新的一年!”

  時至今日,很多團員回想起那一幕依然熱淚盈眶。

  從面臨解散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這20年,王景賢帶領著泉州市木偶劇團一路征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2002年,泉州提線木偶被聯合國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2005年,泉州市木偶劇團被授予“聯合國南南合作網木偶藝術項目示范基地”;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泉州提線木偶登上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舞臺;2012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實現我國在此項目零的突破。

  任重道遠 薪火相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泉州提線木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

  多年來,泉州提線木偶足跡遍及全球五大洲,在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泉州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門藝術,如果欣賞者斷代,這門藝術也就沒有了根。”王景賢認為,文化建設絕不能被忽視,包括政府、社會各界和直接從業者在內,都應該不斷推進人才培養,優化育人環境,保證這門藝術的優秀性能得以延續。

  王景賢很早就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學術研究、整理出版文物資料、搶救復排傳統劇目以及后繼傳承人的培養是他踐行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四條主線。

  提線木偶戲在古代是家族、科班傳承;解放后是“傳帶幫”傳承;改革開放后至今,基本上是藝術院校培養的方式。為了讓演員受到更系統、更有針對性的指導,王景賢努力恢復“以師帶徒”的傳統授課方式,即從以“演”為主變為以“教”為主。其目的在于培養和建立師徒間的情感與責任,以傳承劇種內部的倫理道德,來保證傳承的可持續性與質量。

  “非遺傳承的目的,是讓劇種保持生命力,而不是讓它成為‘木乃伊’”,王景賢說。

  他不僅重視對傳統劇目的挖掘與復排,同時還致力于在繼承傳統劇目精髓的基礎上創作演出貼近當代觀眾審美追求的創新劇目,如《古藝新姿活傀儡》、《欽差大臣》。其中,《古藝新姿活傀儡》在第十屆文華獎評獎中榮獲“文華新劇目獎”、“文華表演獎”、“文華舞臺美術獎”,以及“第25屆西班牙托洛薩國際木偶節”獎。

  由他本人擔任編劇的《欽差大臣》(根據俄國作家果戈理同名諷刺喜劇改編的提線木偶戲)在“金獅獎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比賽”中榮獲“劇目金獎”、“編劇獎”、“導演獎”、“造型設計獎”、“優秀表演獎”,又在第十一屆文華獎評獎中榮獲“文華新劇目獎”、“文華集體表演獎”、“文華劇作獎”、“文華導演獎”,并兩度進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提名”。2012年榮獲國際木偶聯會大會暨國際木偶節最高獎——最佳劇目獎。

  之后,2012年,王景賢又一次出人意料地將中國經典悲劇《趙氏孤兒》以提線木偶戲的表演形式搬上舞臺。在3米多高的高臺之上,演員們手執30余條細線,懸絲而下,精準地操控著舞臺上小小的偶人演繹“仁義禮智信”的大命題。這一創舉不僅拓展了木偶戲的題材和表現內容,更賦予其深刻的思想意涵。作為團長,王景賢此舉另有深意:演出《趙氏孤兒》的這批演員將在2013年完成一次重要的轉型,即從以“演”為主變為以“教”為主。他們將與新團員締結師徒關系,履行傳承泉州提線木偶戲的神圣職責。這一代演員曾經成功地演出過經典喜劇《欽差大臣》,此次排演悲劇,王景賢是為了豐富他們的藝術履歷。這“一悲一喜”的歷練大大提高了演員解讀角色和劇本的能力以及舞臺表現力,對于日后的教學至關重要。

  如今,在王景賢的劇團現有專業演員50人,入團時年齡最小的只有12歲。除了手法嫻熟,演員們都會根據各種劇目的需要,動手制作提線木偶。用王景賢的話來說:“只有親手做出來的木偶,才會真的聽你的話。”

  除此之外,關于演員梯隊建設的問題,王景賢并沒有把目光時刻停留在團里,而是看到了提線木偶更長遠的未來。2006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創辦“06級提線木偶表演大專班”,2011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又與上海戲劇學院聯合招收本科生,這些舉措都為提線木偶的傳承搭建后備人才培養的平臺。

  不僅如此,他還屢屢代表國家參加重大對外交流活動,特別是在聯合國總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海世博會演出及參加央視、中宣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僑聯主辦的春節晚會和中共中央舉辦的元宵晚會,更使泉州提線木偶戲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被公認為“世界一流的木偶藝術”

  多年前在劇團的院墻上貼著這樣一段話:“不因貧弱自卑,不因艱難自棄。不為狹域自限,不為小成自滿。堅守精神家園,珍愛文化遺產。不懈精益求精,持久創新發展。”

  也許,這就是王景賢和泉州市木偶劇團獲得成功的秘訣吧!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謝自旋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亚洲欧洲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本美国综合 | 亚洲国产嫩草影院 | 欧美在线观看免费人成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