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滬,她被評論家排在中國戲曲女演員三甲之列;在臺灣,她被輿論界譽為“梨園天后”;在海外,她以中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征服觀眾。成績的輝煌,光環的眩目,并沒有使她飄飄然而忘乎所以。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為梨園戲、為中國傳統藝術盡一份綿薄之力,才是她最初也是最終的使命和追求。她就是兩度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曾靜萍
1977年,曾靜萍考入了福建省藝術學校梨園班,開始了她的梨園戲藝術道路。然而學藝的道路并不平坦,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曾靜萍在藝校的學習中成為“雜牌生”。但正因為如此,反而使她在藝術上得到了較全面的鍛煉,為她日后能扮演各種角色和各種類型的人物和成為戲路寬廣的演員打下了基礎。也正是因為考慮到自身的局限性,她在扮演角色時更注重去把握和表現角色的內在氣質和精神世界。
1987年,已是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演員的曾靜萍,在福建省首屆水仙花青年演員比賽中,憑借梨園戲傳統劇目《朱文》中“一粒金”一角嶄露頭角,在“最佳男演員獎”空缺的同時,以評委會全票通過的絕對優勢,奪得了唯一的“最佳女演員獎”。同年,在福建省第十七屆戲劇會演的舞臺上,她又成功塑造了新編梨園戲《節婦吟》中的主角——寡婦顏氏。通過對角色矛盾復雜的心理狀態的深刻體察和準確把握,曾靜萍巧妙運用梨園戲科范,把顏氏的心理歷程和情感狀態體察、表現得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從此,曾靜萍在福建劇壇上脫穎而出,閃現出無可比擬的藝術光彩。隨后,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戲劇節上,《節婦吟》又一炮打響,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精美的藝術性征服了觀眾,曾靜萍的表演藝術也受到了首都戲劇界專家和觀眾的廣泛贊譽,二十五歲的曾靜萍獲得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的獎項——梅花獎,這也是福建的戲劇演員自“梅花獎”開評六年以來摘取的第一朵“梅花”。緊接著,《節婦吟》又參加了上海藝術節演出,一時轟動上海灘,曾靜萍獲第二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這也是福建戲劇演員首次獲此獎項。2007年以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再次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2010年,曾靜萍以新版梨園戲《節婦吟》榮獲2010年度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2012年,她榮獲首屆中華非遺薪傳獎。
藝術上屢獲殊榮的曾靜萍并沒有因此而驕傲,而是更加努力。每扮演一個角色,無論是否重要,她都對人物進行認真琢磨,既虛心向老藝人學習,繼承傳統,又敢于借鑒姐妹藝術的表現手法,突破舊程式,因此在她參加的福建省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屆、二十四屆戲劇會演中,她連奪表演最高獎——“優秀演員獎”。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新編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中扮演的李氏一角,該劇是她與著名劇作家王仁杰的第三次合作,由于在這出戲中作者的主要落筆點是在董生身上,戲也主要在董生身上,對李氏的用筆,尤其是對她心理情感狀態的描寫并不多,這對于曾靜萍如何準確把握李氏心理情感狀態,演活這個人物自然又是一個挑戰。為了塑造好人物,她積極尋求人物基本特征,運用古代仕女畫和舞蹈的身段、造型,溶入到梨園戲的程式中去;對呼吸微妙處理,并通過肢體運用于梨園戲的傳統程式,以表現人物復雜微妙的心理變化。通過李氏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曾靜萍的表演藝術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該劇自1993年首演以來,常演不衰,兩次晉京獻演,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出訪臺灣、香港等地區,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廣泛贊譽。2004年,該劇作為福建省唯一入選2003——2004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的劇目,經過半年多的精心打造,精益求精,《董生與李氏》在全國30臺初選劇目中脫穎而出,拔得戲曲類劇目頭籌,榮膺“十大精品劇目”稱號。
由于曾靜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及其在戲劇界的影響,1999年,她被任命為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挑起了領導劇團的重擔。在戲曲日漸式微的年代,在劇團生存極為艱難的時候,她經受住了種種挑戰和誘惑,堅守住梨園戲這唯一載體的陣地,以搶救、薪傳、發展、傳播梨園戲藝術為己任。十多年來,她組織劇團演職員搶救、整理、上演梨園戲《陳三》、《劉智遠》、《王十朋》、《蘇英》、《朱弁》、《王魁》、《胭脂記》、《蔣世隆》、《朱壽昌》等優秀傳統劇目十余臺,在泉州文化界、戲曲史上做出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貢獻。在曾靜萍的帶領下,劇團在創作劇目方面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新編梨園戲《皂隸與女賊》榮獲文化部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 《陳仲子》、《樂羊子》、《朱弁》、《冷山記》在福建省第十八、二十、二十四屆、二十五屆戲劇會演中榮獲優秀劇目等大獎;新編梨園戲《蔡文姬》以其對人物的獨特認識和文化關懷、音樂上的探索突破、表導演的深層次表現獲得廣泛好評,在福建省第二十二屆戲劇會演中囊括所有獎項;新編梨園戲《節婦吟》繼《董生與李氏》之后,又一次入選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并于2011年入選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被攝制成數字電影。這些成績,在全國的表演藝術團體中極為罕見。鑒于曾靜萍從事梨園戲藝術三十多年的藝術成就,2011年1月,“曾靜萍表演藝術研討會”在京舉行,各方專家與學者對其表演藝術進行了認真深入的探討。
對下新一代演職員的培養,也是曾靜萍工作的重要組成部份。劇團委托福建省藝術學校招收梨園戲表演、器樂演奏專業,在她手里就培養了1997級、2007級兩輩、共計79位梨園戲新生代傳承人。考慮到學校師資的缺乏,她積極配合藝校的教學工作,在安排劇團藝術人員進行傳幫帶的同時,聘請已經退休的名老藝人輔導業務教學;她還積極選送藝術人員到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高等藝術院校的編劇、導演、音樂以及舞美等專業學習,并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開辦“多劇種表演”本科班,為今后的藝術創作打下堅實、良好的基礎,形成較為全面的藝術人才梯隊;同時,努力提供實踐機會,選送劇團演職員參與各類比賽。她擔任團長期間,在全國性及福建省會演和比賽中,劇團共有40多人次獲得較高獎項,先后獲得“白玉蘭主角獎”、首屆“紅梅獎”中國戲曲演員演唱大賽金獎、首屆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導演獎、編劇獎及演員獎等國家級獎項,并屢次在福建省戲劇會演、演員比賽中獲得金、銀牌及最佳演員獎的獎項。2004年,在各級領導的支持幫助下,爭取7.5畝地與數千萬元資金興建的“梨園古典劇院”,是一座集文藝演出、排練、練功及藝術資料館、展覽館和辦公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古典劇院,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徹底改變了55年來梨園戲劇團團址交通不便及設施簡陋陳舊的面貌,為這一古老劇種的硬件設施建設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并且以此為平臺,堅持開展“梨園周末”、元宵演出季、夏令演出季、五一演出季、國慶演出季等豐富多彩的梨園戲公益性常態演出,改變了泉州人看戲不買票的歷來陋習,更是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臺灣等多地的高素質白領戲迷,蔚然成為一個展示泉州“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文化風景線,在全國的眾多劇種、院團中實屬罕見!
因為曾靜萍對于劇團的準確定位,以及她的努力工作,使得梨園戲近幾年涌現出一臺又一臺藝術精品,在奠定了劇團的一線位置的同時,梨園戲的知名度也大為提升。2002年,梨園戲作為我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被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2005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戲劇類排名第二。劇團多次受邀到日本、印尼、新加坡及臺港澳等國家和地區演出,2003年,梨園戲作為“中法文化年”的首腦項目,前往法國巴黎演出,以極具原汁原味的傳統樣式,全面展現了梨園戲古樸、典雅的藝術特色,得到“中法文化年”中國組委會主席昂格雷米先生、法方組委會總協調阿蘭隆巴爾先生以及法國前總理特使弗里德曼夫婦及法國政界、文化界名流的高度評價。應法國MC93劇場邀請,劇團即將于2014年起連續5年赴歐洲巡回演出,所到國家包括法國、俄羅斯、希臘等。而曾靜萍其本人作為中國戲曲界的唯一代表,曾多次參加意大利、德國、英國、法國、瑞士、荷蘭、新加坡等國際藝術節的演出,為梨園戲贏得了不僅僅是榮譽上,更是文化價值上的廣泛承認。
2008年,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助演北京奧運會,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個人講座和專場演出的官方演出團體。同年,梨園戲《董生與李氏》應邀參與了在南京舉辦的第31屆世界戲劇節,獲得了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交口稱贊。2010年6月,梨園戲赴上海世博會參與世博會“福建周”的演出活動,并參與了世博園外活動“‘古戲薪傳’首屆中國四大古老劇種同臺展演”,讓梨園戲藝術在“上海世博會”這個平臺上更多了份精彩的釋放。同年底,“2010梨園戲高校巡演”活動走進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國戲曲學院、南京大學,讓古老的梨園戲走進高校,走近師生,師他們對梨園戲藝術有了更深刻更廣泛的理解。2012年,她主演的《董生與李氏》獲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并赴江蘇、上海、杭州、北京、河北、天津、西安,七省八市進行全國巡演。
曾靜萍的努力,不僅僅是對梨園戲,更是面對著具有幾千年古老歷史的傳統文化。在她擔任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針對傳統藝術生存的窘境、藝術人員的從業困惑和迷茫,她提出了《救救戲劇國寶》、《保護民間老藝人》、《關于藝術院團改制應給予稀有古老劇種保護的特殊政策的建議》、《關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與海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倡導文化藝術“低碳”加大資金投入搶救和扶植傳統“低碳”文化及傳統藝術人才的培養》等多項提案,并且得到了廣大代表的支持,新華社、《人民日報》以及多家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做出相應評論和報道,為傳統藝術、傳統藝人爭取到了相關部門重視和更大的生存空間。
附:曾靜萍,國家一級演員,工旦行,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第六屆、七屆政協委員;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第六次中國劇協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中國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度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中宣部第二屆“德藝雙馨”先進工作者,中宣部“四個一批“優秀專家”,2010年度國務院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福建省優秀專家,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省首屆“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福建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福建省“德藝雙馨”先進工作者,福建省優秀拔尖人才,福建省第四屆“十大杰出女性”。曾榮獲2010年度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1988年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7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1990年第二屆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主角獎”,中國文化部“天下第一團”調演優秀表演獎,2012 年首屆中華非遺傳承人薪傳獎,2012 年主演的《董生與李氏》獲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1987年福建省首屆“水仙花”演員比賽“最佳女演員獎”,多次榮獲福建省戲劇會演“優秀表演獎”等。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