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文在創作
張文山在創作
惠安雕藝源遠流長
千百年來,惠安先民融合中原文化、民樂文化、海洋文化為一體,秉承晉唐之遺風、宋元之神韻、明清之風范,使源于黃河流域的北派雕刻藝術,逐漸融會為細膩精致、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并伴隨著建筑藝術的發展日益繁榮,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惠安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世界石雕之都”的榮譽稱號。目前,惠安縣石雕企業達843家,從業人員10.8萬人,“雕刻世家”23個,“中國馳名商標”石雕企業2家,“福建省著名商標”石雕企業16家,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中東、歐美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全縣石雕行業實現產值166億元,石雕業成為惠安的“頂梁柱”產業。
專注+堅持 精益求精造就大師
“惠安石雕能有今日成就,這與一代代‘惠安打石師’的苦苦追尋、努力探索分不開。”惠安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張錦山說,正是這些本地石雕工匠們的堅守,得以讓惠安雕藝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劉國文、張文山就是其中兩位杰出代表,他們在傳承和發揚傳統石雕技藝的同時,注重創新與提升,很好地闡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自15歲起,劉國文開始在石雕行業摸爬滾打,迄今已30余載。
“做石雕要想有所成就真的很難,需要經歷漫長的蟄伏,方能有所表現。”劉國文告訴記者,剛開始做學徒的時候就是練習打平面,就是把一塊表面凹凸不平、粗糙的石頭,用手工工具打磨成類似一面面鏡子那般光滑,一般掌握這項“童子功”至少得經過3年的反復練習,練好基本功后才能開始試著依葫蘆畫瓢地雕刻一些東西,比如獅子、龍等,這個階段也至少要花3年的時間,才能把雕刻技藝掌握好。有了前兩個階段的積累,才能進入所謂創作階段,可以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在石雕作品里,這個階段還得花3年才能小有所成。
而從作品上升到藝術品,這就是第四階段。“干石雕是苦命活,能吃苦最關鍵,要像老師傅一樣一輩子只干一件事。”正是多年的追尋和探索,劉國文藝術境界不斷提高,榮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
與劉國文一開始就從事石雕工作不同,張文山算是“半路出師”,由于家人的關系,他選擇學牙科。但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對石雕產生濃厚興趣,即使是做牙醫的那幾年,他也從未放棄過雕刻。
張文山說,其實做牙醫本身也是一種雕刻,而且“雕牙”工作比通常的刻玉、刻石更為精細。
隨后,憑借著對石雕的鐘愛,他還獨辟蹊徑,巧妙地把石雕藝術融入茶道、香道、花道,讓一件件小巧而富于靈性的小件石雕作品,走進尋常百姓家。以石制品打入生活器皿市場,張文山開了先河,成為惠安雕藝與文創結合新常態的代表之一。2015年,張文山被評為“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傳統+現代 石雕技藝提升創新
惠安石雕技藝傳承1600多年,惠安石雕師已成為展示惠安形象的“軟實力”。在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滲透著惠安石雕師千百年積淀而成的工匠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惠安石雕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揉進工匠精神。劉國文、張文山正是這樣努力做著。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安石雕”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國文一直不忘傳統,潛心研究,敢于創新。他認為,傳統雕刻比較直白、具象,比如鏤空雕刻的使用,就可能把石頭質感去沒了,而相比之下,現代雕塑更講究意境和神似,給人留下思考余地。近年來,他接觸很多大型的雕塑藝術工程,設計創作時,他很好地將兩種美學融合,既有對傳統雕刻的傳承,又借鑒現代雕塑藝術并融入自己思想的創新。
而張文山則作為惠安石雕新形式代表人物,他獨樹一幟的創作思維,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石雕文創之路。“我們努力呈現給人們的不是產品,而是作品,希望賦予每件作品生命,讓它們使人觀賞、收藏后心情愉悅。”
張文山結合國畫、篆刻等傳統題材,同時賦予雕藝品以獨特設計和新穎材料,讓這些在外人想象中笨重的石頭化作造型各異、古樸雋永的創意茶盤,與字畫、插花、香道相得益彰,引人入勝。
此外,除了創新結合“匠心”,在營銷模式上,張文山也有自己的經營之道,“目前我們已經完成文化體系架構的組建,接下來我要利用‘互聯網+’的模式,建立體驗式消費空間,讓每一位購買作品的人都成為代言人,通過掃描作品代碼直接進入主頁進行溝通。”對工藝精雕細琢的定制化模式,在工匠精神的呼喚下,被“互聯網+”重新賦予生機。
文化+創意 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如今,很多年輕人很不愿意從事石雕工作。”劉國文認為,惠安石雕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比如人才、品牌、知識產權保護等,惠安石雕產業迫切需要利用文化內涵和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而就這方面,我們不得不佩服劉國文的遠見,早在20年前他就在為惠安石雕培養下一代而努力——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招收學徒,又通過企業與院校交流合作方式,與母校惠安五中聯辦石雕、影雕職專,親自任雕刻課程的老師,至今有石雕、影雕學生及學徒500多人,學生遍布全國多個省市。
劉國文還積極參加行業標準的研究制訂,“一直以來石雕匠師們在從事石雕創作時都是隨性的,沒有統一的標準。這不利于整個石雕產業的發展。”劉國文說,石雕產品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文化產業,要形成產業不能是傳統的作坊式生產,必須規模化、標準化。
2010年10月,由劉國文主筆的《福建省地方標準——石雕石刻制品》發布實施,該標準填補國內同類標準的空白,擴大惠安石雕石刻行業的國際影響力,其中無疑浸透著其多年的勤奮汗水。
產業的健康發展,既需要穩扎穩打的堅守者,也需要具有超前眼界的引領者。張文山則通過對藝術、生活的不懈探索,開辟出“傳統雕藝+創意”的新路徑。
他在傳統雕藝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融入茶道、香道、花道,賦予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我們對于茶具、花盆等作品的設計不僅僅停留在實用方面,而是更注重美的感覺和藝術的享受。”張文山說,憑借著獨特的創意,張文山避免同質化,確立自己的獨特性,創造出具有生活美學的器皿,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和附加值。
當然,惠安還有許多像張文山這樣具有創新意識的匠師,他們用自己的創意放大創作的附加值,提升作品含金量,從產業源頭上注入涌流不息的活水,推動著傳統產業更好更快地轉型提升。
“推動惠安石雕產業發展僅靠一兩個人的力量當然不夠,需要更多人來傳承與支持。”惠安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張錦山表示,今后將更多地通過借鑒互補式的對外交流,讓本地傳統工匠從國內外雕刻藝術大師身上吸收各種靈感與技巧,推進惠安石雕工藝在世界范圍內的共享與推廣,從而為惠安石雕產業注入強烈的現代藝術新觀念、新標準、新創意。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