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萬福” 博采眾長
今年44歲的黃東旭出生在木匠家庭,父親是名聞鄉里的木工匠。由于家境貧窮,14歲那年,小學剛畢業的他就輟學跟著父親學起了木工手藝,憑著吃苦耐勞和心靈手巧,18歲的黃東旭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不僅成為一名地道的木雕師傅,而且還帶了七八個徒弟。為了更好地提升木作木雕技藝,博采眾長,開闊視野,黃東旭毅然放棄了穩定的收入,只身一人來到廣東當學徒。在廣東的7年間,他勤學苦練,精益求精,迅速掌握了圓雕、浮雕、通雕、陰雕、透空雙面雕等技法,同時,也逐漸接觸到臺灣的產品和業務。這為他日后創辦木雕工藝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4年,25歲的黃東旭回到家鄉晉江東石創辦萬福木雕廠。他除了承接當地古建工程,還代理加工來自臺灣的木雕構件。經過多年的打拼和細心經營,萬福木雕從最初的家庭作坊,發展到頗具規模的木雕、木制品制造商。業務范圍涉及寺廟木雕刻,園林建筑木制配套系列,別墅畫房、客廳、辦公室、太師椅等仿古家具的制作和仿古裝修配套工程,以及佛櫥、佛桌、龕、神像、神轎、佛像等宗教佛具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
走進“萬福”生產車間,迎門聳立的是一件巨大的寺廟模型,造型跌宕起伏,場景宏大復雜卻不失和諧細膩。黃東旭的木雕有大量表現宗教、儒家禮教的內容,它寄托了民眾祈求長治久安,五谷豐登,達到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他繼承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古代建筑雕刻的精華,汲取現代雕塑的藝術語言,注重形似與神似兼備、塊面結構與細部精巧互補,從而形成自己宗教題材木雕作品的特色。正因為這一特色,近年來,萬福木雕承接大陸及臺灣大量古建工程,推動了企業快速發展。
以人為本 傳承創新
在一些老客戶眼里,別人做的只是建筑,而萬福木雕卻把工程做成一種文化、一種藝術。黃東旭坦言,做企業,尤其是傳統手工藝的企業,心得體驗和感悟最重要。傳統工藝除了傳承,還更應融合現代的元素進行創新。傳統工藝企業,特別是經營古建工程的企業,要加快產業延伸,從單一產品向多元經營轉化。可以嘗試做一些吉祥產品, 如“ 壽星、福祿壽” 等傳統文化產品,或者結合名人名言做成一些壁掛。
當前, 國內傳統木作技藝,木雕刻工藝人才已出現斷層,如何培養和保護優秀傳統木雕工藝人才成為壓在黃東旭心頭的一塊石頭。為此,他廣收學徒,不僅給學徒們優厚的待遇,還安排師傅們一對一的傳幫帶,鼓勵管理人員盡可能創造機會讓他們多學習、多實踐。同時,黃東旭還考慮與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共同打造傳統木雕工藝人才的搖籃。
在晉江周邊地區,萬福木雕頗具盛名,培養了大批的木雕、木作技藝人才,有著良好的口碑。由于黃東旭為人厚道,愛才有方,無論何人,拜師學藝,他都一視同仁,傾囊相授。正因為黃東旭的正直無私,使得身邊的工人都不想離他而去。即使在企業發展最困難時,工人們照樣鐵心跟著他干。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黃東旭和他的萬福木雕廠已對300多名學員進行技術性培養,學員遍布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從“萬福”走出去的木雕工人,大都成為獨當一面的木雕木作技藝師傅。
無論是初期清苦的生活,還是后來應接不暇的海內外訂單,都未曾讓黃東旭那顆熱愛木雕藝術的心有過絲毫迷失。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培養出更多的新生代木雕藝人,既傳承前人的木雕精髓,又能融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讓傳統木雕這顆璀璨的中國民間藝術明珠,閃耀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與時俱進 融合發展
隨著國家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內涵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黃東旭經過多方考察、調研后,決定立足企業實際和當地傳統文化特色,投資創建以“元洲”命名的“閩臺木雕民俗文化園” , 以文化園項目為契機, 實施“ 二次創業”,引領產業升級,力爭打造泉州市具有本土特色的集交流、旅游、創意生活、健康養身為一體的綜合平臺。
“元洲閩臺木雕民俗文化園”規劃面積30畝,融合閩臺專業技術和人才,建成后將成為泉臺兩地文化交流的平臺,帶動民俗宗教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如今,該文化園被列為泉州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項目。文化園規劃建設有閩臺木雕刻、木作技藝實品展覽館,閩臺木雕文化人才交流中心、素食養生館以及特色旅游工藝品展銷區等幾大功能區。其中,閩臺木雕刻、木作技藝實品展覽館將以閩南元素為主題,展示木雕、木作技藝等民間綜合技藝的實品,包括:寺廟工程、木雕工藝、古民居、祖厝祠堂、民俗民風、民間信仰文化、木制類民俗祭祀慶典器具、農耕社會的木制生活用品、旅游工藝品以及木雕刻、木作傳統施工工具等。讓參觀品鑒的人們,從傳統木雕刻、木作技藝里去感受閩南文化的輝煌和從業者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黃東旭表示:“萬福”將在“元洲閩臺民俗文化園”建設的基礎上實現新跨越,力爭把“萬福”打造成海峽兩岸木雕界的知名品牌,同時把“元洲閩臺民俗文化園”打造成閩臺兩地文化交流的平臺,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傅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