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創作才能打動人心
“真誠是藝術的太陽,生活是創作的母體。”謝萬智說,藝術創作有感而發,緊貼草根,緊扣時代脈搏,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
“因為我既愛文學,又愛音樂,于是找到了兩者的結合點,那就是寫歌詞,行話稱音樂文學。”謝萬智說。他從中學時就開始發表歌詞作品,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對故鄉的深情歌詠,為歷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時代強音。例如,《海峽西岸看泉州》就是傳唱率很高的作品,這首歌歌詞簡練,朗朗上口:“晉水長,戴云秀,雙塔閱盡春和秋。千年刺桐舟,揚帆是時候……”
謝萬智還將母語閩南語融入歌曲創作當中。2010年,謝萬智作詞的《正月正》榮獲中國傳統節慶歌曲創作大賽銀獎,這首歌曲是唯一獲獎的閩南語歌曲,用歌聲表達了傳統節日中的百姓情懷。
謝萬智既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又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七度獲得全國群星獎,拿遍全國蒲公英獎、中國曹禺戲劇獎、中國戲劇文學獎等眾多獎項,并著有《戲稿》和《閩南石頭歌》等書。
致力“非遺”保護
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準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謝萬智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為其帶來了廣闊的空間。三年前,由謝萬智主筆起草的《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開始實施。
“閩南文化保護區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有區別的。”謝萬智一直在不遺余力地糾正人們認識上的誤區。他說,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是根據同一性質的區域閩南文化特點,選定傳統文化保存得相對完整,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價值觀、民間信仰以及諸多具體文化表現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人群聚居空間給予特別的關注,其最終目的是使閩南文化這一特定地區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有效的整體保護。所謂“整體保護”,是指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必須對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實施整體性保護,“要讓魚兒永續存活,先要治理水環境”。(本報記者 陳智勇)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