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 樂做傳承之師
1997 年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曾秀華如愿當上了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第二年暑假,她在龍潯鎮金鎖村老家聽到一位老藝人正在彈唱南音,清雅細膩的樂聲讓她入了神。此后,她每天到老藝人家學習南音,風雨無阻。平時要上課,她就利用周末時間學習,按她自己的話說,已徹底迷上了南音。
一個二十幾歲的姑娘學起“老腔老調”,很多人不理解。每當如此,她總是淡淡地笑著說:“古樹新芽,有何不可?南音素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其傳承和發揚。”
2006 年春,當聞知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長期空缺南音教師后,她毅然放下自己所鐘愛的語文教學工作,開始了艱辛的南音教學之路。為了培養更多的南音優秀后繼人才,沒有受過一天專業訓練的她,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力如饑似渴地學藝。她常奔走求教于當地資深的南音老藝人,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觀賞名家的南音演唱視頻,并細細揣摩。悟性加上勤奮,她的南音演唱技巧日臻完美。
善教精輔 傳播神韻之音
她刻苦鉆研,探尋南音與現代聲樂的結合點,逐漸形成獨特的演唱、教學風格。
南音是用閩南語來演唱的,而學生都是用普通話會話,為了教學生說好閩南語,她開設第二課堂“瓷都人說閩南話”。為了激發學生演唱南音的興趣,她或聲情并茂地范唱,讓學生體會南音獨有的藝術魅力;或為學生講述生動的南音故事;或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經典的南音視頻,讓學生聆聽。她經常帶領學生到社區、廣場、活動中心等地方演出,并把南音社團的老藝人請進來,同臺演出。
幾年來,為了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她利用雙休日和假期,把學生帶回家里無償輔導,即使身懷六甲也不例外。
嘔心瀝血 哺育傳承之花
“嘔心瀝血育桃李,鞠躬盡瘁扶棟梁。”學校九成學生的家長都是打工者。當孩子到社區南音社演唱或參加演出活動,多數家長因為要加班而無法接送孩子,曾秀華只好自己一個個地去迎來,再一個個地送回。學生到港澳地區演出,她既是老師又是媽媽。2008年8月,黃愛萍同學腳崴了,為了讓她順利參加在石獅舉行的泉州市第十八屆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比賽,曾秀華天天扶她到家訓練。預賽當天晚上10時多,黃愛萍突發高燒,曾秀華背著她走街串巷去尋醫看病。第二天,病愈的黃愛萍發揮出色,取得了小學組演唱第一名。
作為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她大力營造南音演唱氛圍,組織成立了“瓷韻南音藝術團”,倡導每個班級開設南音課,發動師生加入藝術團,利用業余時間無私傳授南音演唱技藝。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大批南音新秀涌現出來,曾秀華指導的學生在各級比賽中獲獎40多人次。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