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雕素來與浙江木雕、廣東木雕并稱“中國三大木雕”,隋唐以來,福建木雕尤以佛、菩薩、羅漢等廟宇木雕最引人注目。其中以晉江藝達木雕美術有限公司生產的潘山廟宇木雕系列最具代表性。改革開放以來,潘山廟宇木雕產品遠銷至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公司產品遍布臺灣全島,成為海峽兩岸工藝、宗教文化交流的又一渠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經濟價值。
晉江市藝達木雕美術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總資產達1. 06億元。藝達木雕地處木雕之鄉—泉州潘山,是一個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氛、濃郁的文化情結和強烈的文化追求的企業。其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200平方米,現有各工序雕刻技師235人。主要從事木雕工藝制作,主營寺廟的傳統雕刻,產品主要銷往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僅在臺灣,使用藝達木雕產品的廟宇就有300余座,成為臺灣業界廣大專業人士共同認定與認可的最具傳統廟宇建筑木雕風格的首選合作廠家,開辟了對臺經濟、文化交流的又一條渠道,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目前,藝達木雕己走在晉江乃至全省木雕行業的最前列,先后被確定為福建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泉州市林業龍頭企業和晉江市工業旅游示范點,藝達木雕董事長鄭銀聘榮獲“中國文化管理十大年度人物”“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和“泉州十大文化產業優秀人才”等榮譽稱號。
調查表明,作為省級非遺絕技,藝達木雕所出的“潘山廟宇木雕”工藝考究,微至毫發,尤以佛、菩薩、龍柱、藻井等廟宇作品引人注目。近年來,這門傳承數百年的老祖宗的手藝,穿越海峽、走進臺灣,深受島內建筑市場的青睞。
一是傳承傳統“潘山廟宇”雕刻手法,不斷創新雕刻技藝。
藝達木雕董事長鄭銀聘介紹,藝達木雕的作品在臺灣每個縣市都能找到。鄭銀聘自小酷愛雕刻,從14歲起就跟著民間雕刻大師柯賢成、柯賢興學木雕,習得立體雕、鏤空雕、浮雕等技法。此后,他一直與木雕相伴,創辦晉江藝達木雕美術有限公司之后,更不斷創新雕刻技藝,尤其是廟宇、人物與花鳥的雕刻手法逼真、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在臺灣,使用藝達木雕產品的廟宇有300多座,他們評價藝達木雕最有傳統廟宇建筑風格,所以把藝達木雕認定為首選廠家。”鄭銀聘說。“在一次次交流、磨合中,我對臺灣廟宇的風格越來越了解。我們還多次與臺灣業界的專家溝通交流,不斷創新技藝,以跟上臺灣市場的變化。”
二是搭起兩岸合作的橋梁,給傳統木雕搭上文創的翅膀。
近年來,兩岸民俗及宗教交流活動日漸增多,這讓鄭銀聘萌生了“集合兩岸力量,做好非遺傳承工程”的念頭。
“現在我們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向臺灣市場學習創新經驗,把產業化做好。另一方面,我自己是傳承人,要多做精品、藝術品,把潘山木雕的技藝傳承好、創新好。”
這兩年,在臺灣朋友的幫助下,鄭銀聘整理出晉江與臺灣廟宇建筑、木雕文化的相關資料,收集流散在兩岸的古代木雕文物和現代木雕作品,希望集結成文本,擔起傳承人的責任。
同時,鄭銀聘希望能與臺灣的工藝美術院校、設計師合作,引進時尚的設計,讓木雕形象多樣化。“給木雕插上文創的翅膀,可以讓作品更有活力。”如今,藝達木雕也嘗試把一些木雕做成紀念品或工藝品,推向旅游市場。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曾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