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晉江萬福木雕工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迎門聳立的是一件巨大的寺廟模型,造型跌宕起伏,場景宏大復雜卻不失和諧細膩。
萬福木雕有大量表現宗教、儒家禮教的內容,它寄托了民眾祈求長治久安,五谷豐登,達到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調查表明:木雕技藝是中華民族千年的文化瑰寶。要讓木雕技藝進一步繼承與創新,傳承是基礎,創新是方向。而關鍵在于培養和穩定技能人才隊伍,繼續深掘本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博采眾長,在傳承與創新中與時俱進。
萬福木雕繼承了我國古代宗教建筑雕刻的精華,汲取現代雕塑的藝術語言,注重形似與神似兼備、塊面結構與細部精巧互補,從而形成自己宗教題材木雕作品的特色。正因為這一特色,近年來,萬福木雕承接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大量的古建工程,業務范圍涉及寺廟木雕刻,園林建筑木制配套系列,別墅畫房、客廳、辦公室、太師椅等仿古家具的制作和仿古裝修配套工程,以及佛櫥、佛桌、佛完、神像、神轎、佛像等宗教佛具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推動了企業快速發展。
在一些老客戶眼里,別人做的只是建筑,而萬福木雕卻把工程做成一種文化、一種藝術。公司董事長黃東旭坦言,做企業,尤其是傳統手工藝的企業,心得體驗和感悟最重要。傳統工藝除了傳承,還更應融合現代的元素進行創新。傳統工藝企業,特別是經營古建工程的企業,要加快產業延伸,從單一產品向多元經營轉化。可以嘗試做一些吉祥產品,如“壽星、福祿壽”等清凈文化產品,或者結合名人名言做成一些壁掛。
當前,國內木工技藝人才已出現斷層,如何培養和保護優秀傳統木雕工藝人才成為壓在黃東旭心頭的一塊石頭。為此,他廣收學徒,不僅給學徒們優厚的待遇,還安排師傅們一對一的傳幫帶,鼓勵管理人員盡可能創造機會讓他們多學習、多實踐。同時,黃東旭還考慮與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共同打造傳統木雕工藝人才的搖籃。
在晉江周邊地區,萬福木雕頗具盛名,被業界譽為培養木雕人才的“黃埔軍校”。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黃東旭和他的萬福木雕己對300多名學員進行技術性培養,學員遍布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從“萬福”走出去的木雕工人,大都成為獨當一面的木雕師傅。
隨著國家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內涵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黃東旭經過多方考察、調研后,決定立足企業實際和當地傳統文化特色,投資創建以“元洲”為命名的“閩臺木雕民俗文化園”,以文化園項目為契機,實施“二次創業”,引領產業升級,力爭打造泉州市具有本土特色的集交流、旅游、創意生活、健康養身為一體的綜合平臺。
“閩臺木雕民俗文化園”規劃面積30畝,融合臺灣地區專業民俗技藝和人才,建成后將成為泉臺兩地文化交流的平臺,帶動民俗宗教文化與旅游融合。如今,該文化園被列為泉州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工程項目。文化園規劃建設成閩臺木雕刻、木作技藝實品展示的綜合性展覽館,閩臺木雕文化人才交流中心、素食養生館、道教最高尊神“三清道祖”為主神及佛、儒圣賢為信仰的“三清堂”以及特色旅游工藝品展銷區等幾大功能區。其中,閩臺木雕刻、木作技藝實品展覽館將展示以閩南元素為主題,采用木雕、木作技藝等民間綜合技藝的實品,包括:寺廟工程、木雕工藝、古民居、祖膺祠堂、民俗民風、民間信仰文化、木制類民俗祭祀慶典器具、農耕社會的木制生活用品、旅游工藝品以及木雕刻、木作傳統施工工具等。讓參觀品鑒的人們,從傳統木雕刻、木作技藝里去感受閩南文化的輝煌和從業者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曾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