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木偶戲,又稱“布袋戲”,流行于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史料見載,興盛于明清,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稀有劇種。布袋戲地域文化特征明顯,行當角色分工細致,木偶頭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逼真傳神。2006年5月,晉江布袋木偶戲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12月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調查表明,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作為晉江布袋木偶戲的傳承單位,承擔著傳承與保護的重任。
早在清末,晉江的木偶藝術家們就搭班到東南亞諸國演出,開創我國木偶戲從事中外文化交流之先聲。1953年成立時,劇團隨賀龍元帥率領的全國慰問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1959年,奉調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首長演出;1960年,獲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節比賽金獎。50多年來,劇團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中國宋慶齡兒童基金會”、中央電視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等單位聯合拍攝中國首部《成語故事》木偶電視系列片、52集大型木偶電視連續劇《白玉堂》《小白龍》等幾十部(集)影視作品,在國內外發行放映。
如今,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配套設施齊全,中心功能為:辦公、會議、演出、展覽及排練。其中木偶劇場面積約為700平方米,有372座位,有排練廳、展覽廳、貴賓休息室、兩間化妝間、燈光音響控制室、錄音棚及音像后期制作室。
2000年以來,劇團先后幾十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并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出訪了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集體與個人榮獲泉州市級以上各類藝術獎項100多個。2007年6月9日,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參加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國家領導展示表演,受到溫總理的親切接見。
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劇團出訪過世界許多國家與地區進行文化交流,被國際友人譽為“東方藝術珍品”。新創劇目《五里長虹》《清源仙女》《人偶婚嫁情》《金星花·小蘿卜頭》分別榮獲文化部第九屆文華獎、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戲比賽銀獎、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節目獎、文化部第七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優秀演出獎、文化部第四屆文化創新獎提名獎、“文化遺產日”獎等。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曾麗芬